第一節 自我暗示培養成功品質
我們先看看比爾·麥克柯爾,從挫敗到成功的心態曆程。
比爾19歲開始創業,他失敗了;27歲競選議員,铩羽而歸。他不但沒有被接二連三的挫折擊倒,反而成為積極進取的人。
他開始思索成功的法則。
比爾·麥克柯爾一心致富,他從勵誌性的書籍中找尋致富的方法。他在圖書館裏找到《思考與致富》,看了三遍之後,仍然體會不出致富的道理。
他告訴我們:“我在商業街閑逛時,又看了第四遍。我走到一家肉店的櫥窗前,停下來看了一眼。在那一刻,突然靈光乍現!我找到了!我十分興奮,立刻飛奔回家。當時我正看到第四章‘自我暗示’,小標題是‘影響潛意識的方法’。我想起小時候聽父親念過伊邁爾·高茲的《自我暗示掌握自我》。”
伊邁爾·高茲在為患者進行催眠及治療時,發現一些問題,包括:
1.究竟是治療者的暗示,還是病患者的自我暗示影響治療效果?
答案是,治療人員的暗示,刺激病患者的潛意識,進而使肉體產生反應。治療人員的暗示需要病患者的潛意識配合,才會有作用。
2.若治療人員的暗示能夠刺激病患者的潛意識,病患者是否能夠以健康、積極的自我暗示打敗病魔?答案是肯定的。
於是他開始用自我暗示,幫助人們擺脫疾病,恢複健康。
自我暗示非常簡單,連孩子都能學會。方法是,不斷重複肯定的話,例如:我會愈來愈好。自我暗示控製潛意識中的思想,可以造成建設性或毀滅性的結果。把自己對於致富的渴望寫下來,每天大聲念兩次,你就會看到自己擁有財富的樣子。把致富的目標直接輸入潛意識中,可以改變思考的習慣,促進正確的行動,使你的夢想成真。自我暗示的效果,取決於你是否堅持目標。產生旺盛的進取心。
自我暗示也可以用來追求財富及其他的目標——比爾在瞬間體會出“利用自我暗示致富”的道理。
回家之後,他立刻照拿破侖·希爾的方法,訂出明確的金額和日期,他寫道:“我的目標是在1960年以前賺到100萬。”
比爾·麥克柯爾成為澳洲最年輕的國會議員,曾任可口可樂分公司董事長,擁有22家企業,他比預訂的時間提早4年達成目標。
要想成功,不可不用“自我暗示”的原理。這是拿破侖·希爾成功法則中最重要的智謀。
“自我暗示”的方法極為簡單,隻要每天不斷地重複一句話就可以。你想要實現什麼,就每天重複什麼。比如,“我愈來愈健康”、“我一定會富有”、“我每天都在進步”、“我會擁有汽車”等等。
這麼簡單的事情,許多人都會不以為然。其實真理都是很簡單的。用這樣的簡單的方法。隻要你堅持做,就會收到效果。它會幫助你把你的意識送進你的潛意識。一旦進入潛意識,你便進入了全自動的程序,不經過你的意識主宰,你會自動向目標奔去,目標的實現就是遲早的事情了。凡是成功的人士,都經曆過這個過程。當一個人追求目標達到如醉如癡的程度時,他早已經通過暗示把自己要追求的目標送入潛意識了。
運用“自我暗示”的原理,就要注意一點,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再也不要說消極的話、泄氣的話,再也不要說牢騷話、怪話、抱怨的話。因為你經常說這些話,它會進入你的潛意識。一旦進入你的潛意識,你就呈現出一個頹廢的形象。你也許不在乎,這僅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你的潛意識被這些消極的東西占據,你追求任何成功幾乎都成為不可能了。這還不是大事嗎?“自我暗示”連著你的前程啊。
美國成功學作家奧格·曼迪諾寫過一本《全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書,暢銷全世界。這本書就運用“自我暗示”的原理幫助讀者培養10個成功品質,許多人應用後,效果十分顯著。
第二節 自我暗示的力量
於雷考上北大和截去殘腿安假肢,都是他不斷自我暗示的結果。
於雷3歲時,一場意外使右腿殘疾,比左腿短一截,需靠拐杖才能站立行走。
到了上學的年齡,爸爸把他叫到身邊:“你的腿是因為家裏窮,耽誤了治療,你殘疾了,一定要考上大學,才有出路。”“考什麼大學?”
爸爸隻有小學文化,隻知道有個北大、清華,就脫口而出:“北大!”
小於雷看著爸爸,堅定地說:“爸爸,我一定要考上北大!”
從此以後,考北大就成了他的夢,在他的心裏紮下根。
念小學時,他問同學,知道北大嗎?同學回答,不知道。他告訴他們,他將來要考北大。他問老師,北大什麼樣,老師說,你長大就知道了。他憧憬著。
上了中學,他知道了北大是怎麼回事。他經常一邊看書,一邊想像著北大是什麼樣。他還收集北大的資料,詳細了解北大。念高中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想,考北大。下雨天,他跌倒了,他也能在一瞬間想起北大,於是,掙紮著站起來。
2001年8月,於雷終於以超過錄取線的639分考取北大。15年的夢終於變成了現實。北大是考上了。但是北大知道他是殘疾,就在麵試時把他刷下來了。考上了也去不了,於雷如五雷轟頂。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不就因為我“與眾不同”嗎!我隻不過是短了一段呀!他多麼想填上這一段,與眾相同啊!一個靈感爆發了:截去一段,安上假肢,別人不就看不出來了嗎。他產生了強烈的安裝假肢的念頭。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殘聯的幫助下,一個多月後,北大又接收了他。
終於圓了北大夢。可是,安假肢的念頭就像當年考北大的念頭在他頭腦中活躍了15年一樣,也在他頭腦中時隱時現,揮之不去,成了他“自我暗示”的內容。
校園裏,同學們向他投來善意的目光時,他要想一遍:“我不能與眾不同”;同情地詢問他怎麼殘疾時,他要想一遍:“不能與眾不同”;雨天滑倒,同學攙扶他時,他想一遍,“不能與眾不同”;他因惋惜一個球沒進而受到踢球同學的奚落“你的腿還不如我好使”時,他就不是想一遍,而是整夜不眠,痛下決心:“不能與眾不同!”
他每天這樣強化這個意識,這個意識便在他的潛意識中孕育成長,直到成熟,便開始指揮他的行動。於是一年後,2002年9月13日,放暑假時,他住進了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施行截去一段殘腿然後安裝假肢的手術。
手術非常成功。
當他扔掉拐杖,像正常人一樣地走在同學們中間,當他驕傲地站在北大校園的未名湖畔時,他心潮起伏,大聲地說:“我再也不是與眾不同了!”
他成功地經曆了兩次“自我暗示”。“自我暗示”能導航!
第三節 變成高才生的秘訣
馬月上小學的時候,因為弱視影響了學習,兩門功課不及格。老師經常批評挖苦她。同學們也歧視她,喊她“傻子”。放學路上,還搶走她的書包,往她身上扔土塊。這種過程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慢慢地,馬月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己是“傻子”的自我暗示。她的精神越來越不好。老師也認為她是無法調教的孩子,向她父母“告狀”。父母不分青紅皂白,把馬月打了一頓。
馬月更加厭惡學校,她不願意上學了。她裝肚子疼,不能總裝下去,好了又去上學。她又裝雙手顫抖,不能拿筆,上醫院挨了一頓針灸,不得不將顫抖“痊愈”。11歲那年,她又裝精神病。一天早晨醒來,突然“瘋”了,披頭散發,兩眼發呆,胡言亂語,大喊大叫。她被父母送進了精神病院。她哪裏受得了精神病院的“折磨”,很快又“痊愈”了。
馬月費盡心機,什麼辦法都用過了,就是無法達到不上學的目的。她在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下,自認為是“傻子”,上學也是白上,索性挨一日算一日吧。
父母並沒有放棄努力。他們聽說北京的李老師對“雙差生”教育有一套,就設法找到李老師,百般懇求。李老師很同情他們的遭遇。她說:“什麼是雙差生,這種劃分本身就是錯誤的。沒有差的學生,隻有差的教師,老師教給學生的東西應該永遠是希望,永遠要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
1995年8月的一天,馬月來到李老師家。馬月的小眼睛,充滿敵意。她說:“你不要救我,你救不了我,開學前我就會死掉!”
李老師並沒有責備她,而是用溫柔的目光注視著她,充滿柔情地說:“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去天堂,我陪著你;你要下地獄,我也下地獄。不過我知道,其實你並不想死,因為你心裏一直有個叫做‘希望’的東西在起作用。”
馬月的眼淚一下子湧出來了。從打上學開始,沒有一個老師能說出這樣打動人心的話語,自己聽到的除了責備就是奚落。
幾天後,馬月又來到李老師家。幾個學生正在李老師家包餃子,見了她,都熱情地圍上來和她打招呼。這又是多年沒有的事,馬月的眼淚又出來了。她是多麼渴望交流和友誼呀。馬月感到李老師是比自己媽媽還好的親人。
馬月又一次來到李老師家。李老師拿出一份高考試卷:“馬月,來,我們一起做!”像做遊戲一樣,很輕鬆地做完了。李老師高興地說:“怎麼樣,沒想到你能得300多分吧,你真行啊,再努努力,一定能考上北大。”馬月又一次震驚了,從來沒有人說過“馬月,你真行”啊。現在,天下最好的李老師說我真行,我肯定就會真行。
從這一天起,馬月的自我暗示換上了“我真行”。以後的日子裏,李老師從多方麵啟示她認識到自己確實真行,自信心一天比一天增強,“我真行”的自我暗示不斷得到鞏固和增強。1999年,馬月被北京一家重點大學錄取,而且成為學校各項活動的活躍分子。
第四節 鼓起研究勇氣
向南在北京讀大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去做家教,貼補自己的生活費用。向南想,做家教不如研究點什麼,如果真有成果,將是一筆大收入。然而,這個想法隻是一閃。他鼓不起勇氣去研究,認為自己是個學生,缺乏研究能力。因而,他遲遲不能行動。
後來,他學習了成功學著作,懂得了自我暗示的原理,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句自我暗示的語言:“我一定能研究成功。”早晨起床後,晚間睡覺前,他都大聲說幾遍。平時有時間也大聲說幾遍。僅一個多月,就有了效果。他感到自己要研究的欲望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