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介紹禮儀
在交際禮儀中,介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可以說,人際交往始自介紹。換而言之,你跟任何外人打交道,把介紹這個程序去掉了,恐怕就非常麻煩。所以我經常喜歡說一句話:“介紹是交際之橋。”人和人打交道,介紹是一座必經的橋梁。另外我還喜歡說一句話:“介紹意在說明情況。”既然是說明情況,自我介紹也好,為別人介紹也好,介紹業務也好,介紹在人際交往中都是不能缺少的。
有一次到一個朋友家裏去串門,大家坐在一塊兒吹牛,男主人與女主人當時忙著給我們做飯做菜,就顧不上張羅照顧我們這些客人了。而我們這些客人不是來自一個單位不是一個部門,大家在那兒自己吹,吹著吹著,有一位女同誌,年齡跟我差不多,四、五十歲樣子,在那兒發感慨,說:“現在幹什麼都不容易,不好做事情啊!不像歌星、影星、主持人那樣,無才有貌者反而走運。比如,某某,她有何真才實學呀?!
她所說的菜某,是本地電視台時尚欄目的一名當紅主持人。也是當時在場的一位老兄的嬌妻。她那麼一說,這位老兄的臉馬上就綠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是她說話比較唐突,二是介紹不到位,假如我們到你家去,男主人女主人,碰到我們彼此互相不認識的客人,你得引見一下,並順便適當地介紹一下雙方的具體情況。否則兩邊大眼瞪小眼,就難免出現尷尬。我再給你舉個例子。
有一次春節聯歡會,我們去參加,到之前就在電視台下麵,在嘉賓休息室幾個人在那兒吹牛,也是幾個朋友,我們幾個都很熟,都是請來的嘉賓一會兒要上節目。過來一個小夥子,不知道是工作人員還是電視觀眾(到現場去的電視觀眾)。我們在那兒聊普京和布什這兩位總統,美國總統與俄羅斯總統哪個人口才比較好,哪個人外形比較好,哪個人個人魅力指數比較高,當然這是大家在那兒說笑話了。有的說是普京,有的說是布什。說著說著這個愣頭青就進來了,“我看他們倆都不行”,布什的不行,說了一堆;普京的不行,也說了一堆;我們大家都看他,我們都誤認為他是我們這四、五個人中問的一個人的熟人,所以我們都對他很友好,我們都在那兒洗耳恭聽呢,他說完了幾句話,別人把他叫走了。叫走之後我們就問:“他是誰的朋友?”大家都說:“不認識他。”結果在場四五個人沒一個人認識他,所以這位是來無影,去無蹤,空穀留聲,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誰。以上,都是介紹不到位的例子。那麼從禮儀的角度來說,什麼是介紹呢?介紹就是向外人說明情況。從禮儀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把介紹分為四類:第一類,自我介紹。也就是說明個人的情況,說明本人的情況。第二類,為他人做介紹。就是在你家你遇到了其他的客人,客人之間不認識,你跟他們認識,你是第三者,第三方,第三方出麵為不相識的雙方做介紹,說明情況,這叫為他人做介紹。第三類,集體介紹。’在大型活動社交場合,還需要把某一個單位某一個集體的情況向其他人說明,所以這個叫集體介紹。第四類,業務介紹。比如:
那天我們家一小朋友來玩,戴著個MP3,在那兒搖頭晃腦聽得如癡如醉。我爹80多歲,他沒見過那玩意,他見過也就是錄音機,大的頂多見一隨身聽。那種小棒棒小棍,可以長時間播放音樂,實在令他費解。他問我:“這是什麼玩意?”
我說:“這個叫MP3,聽音樂的。”
“那玩意怎麼把音樂摘進去的?”
我就跟他開講怎麼壓縮怎麼壓縮之類的。
這就屬於業務介紹。
實際上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自我介紹、介紹別人、介紹集體、介紹業務都是廣泛存在的現象。
從禮儀的角度來講,做介紹恐怕有下麵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第一,介紹的時機。注意,我用的詞不是介紹的“時間,’而是介紹的“時機”,說明它包括具體時問,具體地點,具體場合。有的地方是不方便做介紹的,比如:你在那看電影,你邊上來了一個熟人,這時候大家看電影需要保持肅靜,你在那兒喋喋不休地替不相識的人做引見或者介紹合適嗎?你有礙於人,這不合適。
第二,介紹的主角。就是誰出麵來做介紹。比如我們現場就倆人,一男人一女人,一老人一孩子,一長輩一晚輩,這雙方總有一個主動的人,主角,主動說明情況,那麼誰主動來說明情況呢?這個挺有講究,請各位記住一條遊戲規則,一般都是地位低的人需要首先要向地位高的人說明情況。比如我舉一個例子:
我在社交場合遇到一位女士,如果這個女士是我的妹妹或者是我的學生,那我地位高,但是一般情況下,社交場合是講女士優先的。倘若那個女士跟我不熟悉,她隻要是個成年的女性,實際上從尊重婦女的角度來講我的位置低,她的位置高。比如我要約她跳舞或者想跟她交談一下,我得先做個自我介紹:“你好,我是人民大學金正昆,金教授,很高興跟你認識。”我先把我的情況說明一下,對方就會了解我是何方神聖了,你說你在街上走著,過來一女孩,你又不認識,上去就講“我來跟您說句話”,別人以為碰一名馬路求愛者呢。
所以一個晚輩和一個長輩見了麵,一方麵是為了尊重長輩,另一方麵你要考慮到長輩的一些特點,比如年齡大了,認的人多了,記性差了,有時候可能記不住你,所以晚輩要向長輩先把自己的情況說一下,否則很尷尬。我遇到過這麼一樁事:
我上大學的時候,其中有一位老師,是外專業的,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先生,非常有地位,有名望,全國知名教授。但是老先生當時七、八十歲了,他還得過腦血栓,留下的後遺症就是記性不太好,他是帶博士的、碩士的,本科生也認識他。他不是每個人都認識,本科生太多。他本專業的一個本科生在路上碰上他了,就上去打招呼,像我們那幾屆,剛剛改革開放,年齡參差不齊,上大學本科有的30多歲。有的18歲,所以有的本科生跟博士年齡差不多。那個本科生上去就跟老先生打招呼,他也沒介紹自己是誰,他也沒說他是本科生,結果老先生就把他當外麵學者和同行看待了,非常謙恭。老先生還問:“請問您在哪兒高就啊,您研究什麼啊?”那個學生還不自覺,還說他研究什麼什麼,還把專業報了一下,那老先生還真認為是同行了,“以後多多交流,保持聯係,同行,保重”諸如此類,最後碰到另外一個老師,一介紹說他是本科生,雙方都很尷尬。
因此,主角是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第三,表達的方式。說白了,介紹的時候說什麼,該說的不說,不行,不該說的廢話連篇也小行。所以這三個要點,介紹的時機,介紹的主角,介紹的表達方式是社交禮儀強調的基本要點。
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我們每個人恐怕都不可能離開自我介紹,我們經常需要做自我介紹。因此,首先我要來講一講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意在向他人說明自己的具體情況。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你需要做自我介紹呢?你不可能在街上見到誰都做自我介紹。今天在金教授我來的路上,我碰到的有百十人,有人認識,打招呼,沒必要做介紹。老朋友做什麼介紹,不認識的人你有需要跟他溝通需要做介紹的必要嗎?陌路之人沒必要做介紹。那麼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自我介紹?下述兩種情況下你必須做自我介紹:第一種情況,你想了解對方情況之時。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來而不往非禮也”。舉個例子,我在舞場上,我在宴會桌上,我想認識一個異性或者想認識一個長輩,你上去愣頭愣腦的問別人:“你是誰啊?你認識我嗎?”這都是不禮貌或者比較唐突的話,如果足夠聰明的話。你上去做自我介紹算了。“很高興跟您認識”我是人民大學金正昆金教授,不知道您在哪兒高就?”先把自己情況說了,然後再問別人,絕大多數情況下,你把自己情況一介紹,對方就會跟你合作了。對方一般都會明白這個道理,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把你的情況介紹了半天,他總不至於告訴你:“知道了。”不可能的事。一般情況下,你要想做自我介紹,實際上就是想了解對方的情況,想了解對方的情況時作為一種交換,你就首先要讓對方了解你的情況。
第二種情況,你想要別人了解你的情況。一個就是你想了解別人的情況,還有一個就是你想讓別人了解你的情況。這個不討論了。
第一個要點,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自我介紹。
第二個要點,介紹自己時的順序。就是你跟外人打交道,一般應該由誰先來進行自我介紹。剛才我們已經講了,介紹的標準化順序是所謂的位低者先行,就是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紹,一般的遊戲規則,主人應該首先向客人做介紹。比如,今天我們有一個大型的宴會,我是主人,我在門後迎候客人,來的客人中,有的可能認識,有的是單位的客人我可能不認識,所以我在宴會廳門口迎賓的時候不僅要懸掛胸牌、胸卡,讓別人一目了然,而且我還需要做自我介紹:很高興見到你,我是本公司的經理王軍,我代表公司的董事長在這裏迎候各位,歡迎各位光臨。你要做一個介紹,主人和客人做介紹,主人先做介紹;長輩和晚輩在一塊兒,晚輩先做介紹;男士和女士在一塊兒,男士先做介紹。地位低的人和地位高的人在一塊兒,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紹。但是我必須聲明,我講的位低者先做介紹這個遊戲規則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所以有鑒於此,當你和外人打交道,需要做介紹時,他地位低他先做介紹。若是你地位高他地位低的話,你先作自我介紹也沒什麼,你沒有必要非看著別人等著別人做介紹。你沒必要讓別人尷尬和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