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十年前,柴公望定下東壓北攻之策。
之所以推行,得益於隱陽與北周朝廷關係的緩解。五年前,隱陽王提刀北上,幫助北周皇帝一刀取了攝政王拓跋跑跑性命,名義上幫助皇帝奪取了皇權,但卻沒對拓跋跑跑的勢力連根拔起,又暗中扶植拓跋跑跑之子拓跋飛,給北周留下了個病根,讓北周也陷入了連年戰亂之中,無力南下對付中原。而隱陽又趁機給了北周若幹邊貿的政策,讓他們出師無名。
至於西楚,有橫斷山塹,還有趙攔江三個字,足以讓他們不敢肆意妄為,更何況,隱陽還有對西楚虎視眈眈的前太子楚項以及石頭城的五萬兵馬。當然,也不是一直太平無事,五年前,西楚皇帝楚賢動了念頭,要攻打隱陽,奪回葫蘆口,然而兵馬還未集結,忽然深夜得病暴保皇位傳給了他三歲的兒子楚丸,由於新皇帝年輕,暫時由其母月牙之泉攝政。不過,江湖中有傳言,楚賢暴斃與隱陽有關,更有傳言,月牙之泉與趙攔江關係不一般,甚至私下裏有一腿,不過都是捕風捉影之,並無真憑實據。
下局勢大亂,但商貿卻不曾停止。
由於中原戰亂不斷,關外相對穩定,在利益驅使下,不少商賈看到機會,一鬥米在關外不過一百銅錢,越了關內,可以買到二百銅錢,扣去損耗、通關人情等,可以賺取三分毛利,若越了戰亂連綿或災人禍之地,甚至賣到了三百文、四百文,更是萬利的買賣,而關內也迫切需要關外的糧食,所以這些年來,白馬
(本章未完,請翻頁)
幫等關東的一些商團,賺取了大量的利益。
有饒地方,則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則有紛爭。
利益之所驅,無關是非。
走官道,有朝廷兵馬截胡,走私道,有匪寇攔截,但相對來,匪寇之攔路,也隻是薅羊毛,並不連根拔起,得保證讓商旅有利可圖,才能源遠流長。盧縣外的這一窩匪寇,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控製的一個山頭,可以繞過兩個官站,而且收取的買路錢更低,所以也有不少人鋌而走險。
當然,商團也是明白這個道理。一方麵,他們如數繳納錢財,另一方麵,他們行商之事,也雇傭了大量的壯丁、江湖中人,有了實力,才有資格跟盜寇談判,否則還不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而這的盧縣,因為盜寇的出現,滋生了許多掮客,他們仗著在當地的人脈,與匪寇的關係,與過往的商旅商議,怎樣避過官方的層層盤剝。
這日,楊女俠抵達了盧縣。
畢竟錦衣玉食慣了,而且仗著有武功,對於即將到來的大戰也渾然不覺。她不會關心糧食菜價,隻想快意江湖,一到縣城,就去了縣城內最大的酒樓,準備打探消息,大幹一場。
一桌酒席上來,楊惜靈大快朵頤。
反正有花不完的銀子。
李傾城則是修行辟穀之術,隻吃了一些清淡的果蔬。李金瓶去世之後,他再也沒有喝過一滴酒。
隔壁桌上,有一隊商旅在歇息,正在討論走官道,還是黑龍寨的問題。有人提議,認識黑龍寨的大當家,大家可以拚團,湊足一定銀兩,給到黑龍寨,從他們山頭下借路,可以省去一大筆費用。
由於此事已是路人皆知,他們商議之時並未避諱其他人。
楊惜靈聽在耳中,覺得氣氛,啪的一拍桌子,站了起來。
“黑龍寨如此橫行霸道,你們就這樣交錢認了?越是如此,他們會越得寸進尺,根本不是問題解決之道。”
一商賈道,“這位女俠,是初出江湖吧?我們商賈之人,出門在外,所求無外乎兩件事,一為平安,二為錢財,若二者不可兼得,花錢買個平安,有何不妥?”
楊女俠卻道:“大大的不妥!”
“那依你之見,如何處理?”
楊女俠道:“當然是提刀去平了這黑龍寨。”
此言一出,眾人轟然大笑,並未將她的話當真。
“笑什麼?”
商賈道,“平了黑龍寨呢?”
楊惜靈道:“自然就沒人收買路錢了。”
商賈哂然道,“你平了黑龍寨,就會有白龍寨、黃龍寨冒出來,隻要有利可圖,這件事總會有人幹的,我們運送商貨,不過是為了賺取點蠅頭利,又怎麼會去拚命呢?”
楊惜靈聽得的頭頭是道,又找不出反駁的話來,一時間,臉色通紅,下不來台,她氣呼呼道:“反正,這樣是不對的。”
商賈道:“這個世道如此,哪裏有什麼對錯之分?能活著,已經是老爺開恩了。你還年輕,沒有經曆過當年道浩劫,一夜之間,將近百萬饒城池,變成了廢墟,超過八成的百姓,屍骨無存,你又找誰去理論對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