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四章:歸途(1 / 2)

距離郭暖他們被裴敦複船隊救上來的時間,此刻過了十天。又是一個晴朗天氣,蔚藍天空下萬頃碧波蕩漾,今天很適宜航海。

郭暖獨自一人站在樓船的船頭眺望海麵,涼風習習,衣袂袍帶翻飛,豪爽的海風,心情也順帶變得飄逸起來。

船隊尾部的船隻上樓船兵吹起了悠長渾厚的海螺號角,一字型長長排開的船隊隨即緩緩朝右方向轉舵,緊接著繞過了大小不一的浪花礁。

浪花礁石水域,這些露水石頭上堆明顯帶有人工開鑿的痕跡,周圍還有許多豎直的木樁,估計是漁民捕魚用的輔助工具。看到人工的痕跡,看來海岸漁村也不遠了,在荒無人煙的大海飄蕩了半年,郭暖感歎,總算快要抵達陸地了啊。

細心的郭暖觀察到,當燦爛陽光透過清澈海水,有些海域幾米深的淺水礁石處,散落在大大小小水坑,除了有嫩綠拂動的海藻水草之外,石坑裏還靜靜躺著許多精美的瓷器陶土碎片,像是白瓷,青瓷,土陶罐,盤,碟碗…

顏色也很繁雜多樣,米黃色,土色,白色,黑色,花色等等,有些還帶著草紋,卷雲紋,花鳥紋飾,它們靜靜躺在流淌地水層下攤展在褚色礁石上,好似訴說著百年滄海桑田的流逝變緩…水底的前期各個朝代的陶製遺物一一供奉給途徑的航海人欣賞。

郭暖好奇問過樓船上一個中年校尉士官,他想不明白關於礁石附近為何會出現大量的陶瓷片。

大叔是嶺南沿海漁民的後裔,對於這一帶海嶼很熟悉,早在六七百年前的三國時期,孫權江浙一帶建立的吳國政權開始算起,中原民族便有了發展對外遠洋海上貿易的傳統,他說這些碎瓷片是幾百年海貿之路許多觸礁商船沉沒後累積下來的遺物,郭暖覺得這現象也可以稱之為做絲綢之路的紀念痕跡。

當經過海浪的衝刷搬運,深海域的沉船瓷器碎塊被搬運到了淺水礁石,日久天長便成了這樣神奇瑰麗的碎瓷場水域。

再過一陣,遠處二十海裏處的海平麵露出了一條黃綠相接的大陸土壤岸線。郭暖心情有些悸動和愉悅。

感覺著自己出海半年了,期間與大夥在南洋荒蕪無人水域經曆的許多難忘的事兒,如今恍如重回人煙境地的感受,他有種歸心似箭的迫切,升平老婆生了女兒,他這當父親的真想背上長出一對翅膀,立馬叟的一聲飛到長安。

“嘿,我郭暖又回來了!大唐!”

郭暖淡淡地在嘴角綻放出一縷笑意。回想這半年來時刻懸在生死線上,一直緊繃的神經好久沒這樣舒緩了。

郭暖記得他們乘坐阿碧絲號出海的時候是深秋,那時南海還刮著東北季風,帆船正好揚帆南下

鑒於大唐時代以前的航行缺少指南針之類的儀器,航行的方向和路線隻有憑借有經驗的船員記憶,老船員憑借找到海洋上可以區分的島嶼,海岸線,礁石等坐標借以航海,除此之外,晴朗的夜裏看星鬥,白天觀測洋流。

一般到了春季,大唐海岸港口裏便會聚集許多從遙遠的西方國度來訪的海上商人,當海商們帶著家鄉的珍貴特產到大唐做了一年生意後,待到冬天,南洋刮起了回家的東北海洋季風。大唐的港口裏又會擠滿等著南下歸鄉的外國商船。

這些海船臨走之際,各國船上滿載著大唐絲綢,茶葉,陶瓷等珍貴貨物的。不外乎是西歐的佛林,中亞天竺,西域波斯,獅子國,丹丹,大食帝國等的商船。

祭奠海神的節日剛過兩天,按照南海漁民的風俗,在船頭上都會供上一尊香爐。船頭擺放的香爐是為了祭拜神明的,用來祈求出海船隻平安無恙,此外它還有另一個作用。

如今翌年春季清明節時分,西南季風又刮起,離開家鄉的大唐遊子們終於趁風返航了。撚起香爐灰捏成飯團,郭暖把它拋入水中,輕飄飄的爐灰團融化一點點後便緩緩沉了下去,說明洋流正常平穩。這種測洋流的方法是阿巴斯告訴郭暖的,頗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