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七章:混血MM(1 / 2)

轉月即逝,邁過農曆五月,月初天氣溫和,春光燦爛。

長安唐皇城牆正麵含光門外顯得格外熱鬧,一條筆直的大商業街的兩旁到處張燈結彩,軍隊護衛格外嚴密警戒。

往日川流不息的馬車和行走路人的市井景象取代之的是隆重肅穆的外賓迎接儀式。

這天上午,代宗率領著文武百官早早佇立在含光宮門前,他是為迎接吐蕃來的使節團,此刻代宗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兩旁宮廷仕女排開,帶甲侍衛拱衛四周。難得住在含光大街上的普通百姓們可以看到皇帝真容以及威武的儀仗隊。

話說自安史之亂以來,上了歲數的長安老人們還依稀記得當年玄宗年代萬國來朝拜的盛況,如今時光恍如幾十年,曆盡了戰亂烽煙,長安得以和平重歸,長安百姓迎接戰亂以來的第一次外賓入朝訪問的盛況。

吐蕃使節團早在上月農曆二十五號便已經抵達了長安的鴻臚寺賓館,此刻選個正式的日子,白麵黑須,目光深邃的代宗此刻神情莊重,心情激動,為不顯得戰亂後帝國的傾頹,充分展示出大唐帝國的風範,儀式搞得規格格外隆重盛大。

吐蕃使節團率領著長長的運輸隊,人數多達五百人。進貢的禮品中包含珠寶,香料,毛氈毯子,以及佛教珍貴漆畫等。當然這次代表住在紅山上布達拉宮的讚普王,使節團的陣容很強大,友好訪問人士有大相(吐蕃宰相),年輕英武的王子和公主。

除此之外便是與大唐佛教界交流的藏族喇嘛,音樂教士, 工匠,大宗皮毛批發商人,藏醫,手工匠人,以及即將入學國子監留學的吐蕃留學生十餘人。

對於這樣無比盛大的使節團,住在含光大街上鴻臚寺館西的各國使節人士紛紛好奇地跑出門外駐足觀看。

代宗華麗的步輦旁站立的是典禮官,他手執綢緞布帛高聲念著發言稿子,總之是一些回顧大唐與吐蕃兩國建交的恩恩怨怨曆史和繼往開來的希冀的演講。

郭暖站在代宗右手邊,他隔著十來個朝中元老大臣的那一隊,上午晴朗天氣,郭暖眼睛發暈,看著日頭漸漸攀升到了高空,氣溫慢慢升高,他無語暗道,這典禮官還真能扯,半個時辰了,那長長的好似裹腳布的宣詞文書還是沒念完。

至於郭暖的助手通譯官正用他那精湛的翻譯能力為吐蕃人語譯,唐人漢文言精幹簡約的官話,此刻細心的郭暖瞧見通譯官的額頭上微微地冒汗,顯得油光滑亮,格外有趣,郭暖有些惡趣味想著,估計是不好翻譯吧。

不過含光大門盡頭俯身行禮的吐蕃使節們倒是能沉得住氣,絲毫不在意徒然升高的溫度,吐蕃人身上披著犛牛皮,羚羊皮,豹子皮等華貴珍惜動物皮毛製成的厚厚大衣,似乎他們早已適應了高原炙熱毒辣的紫外線照射,相對於長安平原的溫帶氣候,這點燦爛陽光是小意思了。

郭暖無聊的打了個哈氣,扭頭瞧瞧自己的那個便宜嶽父,這些虛禮套路代表著皇家的風範禮儀,對於代宗來說是司空見慣,他顯示出帝皇足有的沉穩耐性,保持上位者含蓄威嚴的笑意,隻見他坐在步輦黃綢墊子上一動也不動,至於頭頂皇冠垂下的一簇簇潔白垂珠絲毫沒有搖晃,郭暖對此很是佩服,便宜嶽父的這坐功了得啊。

含光街盡頭是大麥街市,再前段是灑金橋,昔日玄宗開創的盛京繁盛,當時每逢外國使節團拜訪中原,使節團必會經過大麥街市前段的那座古石拱橋。

官家為顯示出唐帝國的鼎盛,他們也定會按照慣例派差人到橋兩側灑上無數碎金夾道歡迎慶賀使節到來。久而久之,這座未命名的石橋便喚作灑金橋

如今到了代宗時間便落寞不少,戰後財政吃緊,元氣大傷的帝都還未恢複鼎盛,唐帝國的主人代宗為了節約開支,今天在灑金橋上也就不能那麼奢侈了,官家這次差人用銅錢作為禮花代替碎金禮錢。

郭暖站著有些犯困,昨晚跟好友張祜在這天含光大街酒肆喝了幾盞酒。他有些眷戀那胡什邡酒肆裏的美味菜肴。像是什麼灌湯包子,素菜餃子,八寶稀飯,尤其是涮牛腩不錯。

鼓樓敲響,意味著中午即到來。年輕人通譯官悄悄地抹了一下額頭的汗水,這次使節團接待儀式皇上很是重視,作為剛入鴻臚寺翻譯司的他總算沒有出差錯說錯話。

吐蕃大相嘰裏咕嚕說了一通作為回禮,譯者隨即說著大唐官話:無聊的接待儀式啊,郭暖心裏又嘀咕了一下。

郭暖細瞧,為首的大相旁邊還站著吐蕃王子,郭暖覺得這個神馬東讚王子倒是長得挺壯實,皮膚黝黑泛紅,寬大的麵板,腦袋上變成了許多小辮發,尤其腰間挎著一把彎刀。

“呃,那個吐蕃王子旁邊的女人怎麼那麼麵熟?”郭暖眯了眯眼睛,由於太遠,女子微微低頭,他不由從百官隊列裏邁出一腳,郭暖想看清這女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