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比較薩丕爾和布龍菲爾德語言觀
語言·文化
作者:白明會
【摘要】薩丕爾與布龍菲爾德在語言學史上同視為索緒爾開創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流派的三大分支之一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派)代表性人物。兩人都著有《語言論》一書,但兩人的觀點卻有很大不同。本文內容從語言定義、語音係統認識、語言成分劃分、語言形式和語言變化規律等方麵對兩者進行比較。
【關鍵詞】薩丕爾;布龍菲爾德;語言觀
薩丕爾與布龍菲爾德在語言學史上同被視為結構主義語言學派(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代表性人物。薩丕爾的語言學專著隻有《語言論》一書,其文章多發表在雜誌上,後來收集到他的論文集中。布龍菲爾德於1933年出版《語言論》,此書的出版,成為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正式成立的標誌,這部書的主要價值在於它奠定了美國描寫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兩人屬於同一流派,不可否認,他們的觀點在某些方麵有相似之處,因此,他們之間理論的比較對於美國描寫語言學的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語言觀上更表現出的對立。下麵本文就詳細比較薩丕爾和布龍菲爾德語言觀。
語言定義的比較
薩丕爾以語言和走路作對比,他認為,走路是人的遺傳的、生理的、本能的功能,說話則是非本能的、習得的、“文化的”功能。語言是聲音符號的慣例係統有人用感歎詞語來證明語言不是慣例係統,薩丕爾反對這種看法。他說,感歎聲音是本能,是用來發泄某種情感而已,不能算是交際的一部分。隻有已經慣例化的感歎詞用語才能算是語言的一部分。他說,“語言是人類特有的、非本能的交際方法,是表達思想、感情和願望等主觀意誌的符號係統。”語言是人類最古老的遺產,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麵都不可能早於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可言。
布龍菲爾德則提出了與薩丕爾相反的觀點,把語言看成是自我封閉的客觀的物理現象。對於語言的定義,布龍菲爾德並未做詳細的解釋。他在《語言論》第二章“語言的用途”中,他從行為主義的觀點出發把語言看成一係列刺激和反應。說話和聽話人之間本來有一段距離,即兩個不相連的神經係統,由於有聲波做橋梁而聯係了起來,換言之,語言可以在一個人受到刺激時讓另一個人做出反應。他雖未提出語言的具體定義,但是他提出“語言社團”的問題,“語言社團就是通過語言來互相交往的一群人”。他還認為,語言不是遺傳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語音係統認識上的比較
薩丕爾理論探索的重點之一,是對語音模式的探究。他熟悉許多不同類型的語言,並認真比較了各種語音係統。他最感興趣的不是這些語音係統的差別,而是各類語言的語音模式。他認為語音單位可以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來描寫,而音位則不能用發音部位和方式來區別。音位是“有功能意義的單位,在某語言的語音結構中形成嚴格的模式”。薩丕爾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客觀的”但和說話者的“意識”無關的語音差異是沒有“價值”的。“在一種語言特具的純粹客觀的、需要經過艱苦的語音分析才能得出的語音係統背後,還有一個更有限製的,‘內部的’或‘理想的’係統,屬於說話人的‘直感’知識。”
布龍菲爾德則認為,研究語言的聲音時,可以不去過問它的意義,這叫語音學或實驗語音學。研究發音器官運動的叫生理語音學。研究聲波特征的叫物理語音學。但是,實驗語音學使我們把聲音和意義相結合。而且說話人的聲音千奇百怪,沒有一個音是相同的。語音如此不同,為什麼能互相聽懂呢?原因就是在全部音響特種中,有些事無關緊要的,沒有區分作用,有的與意義有關,有區分作用。同一個特征在有些語言中具有區分性,在另一些語言中則沒有區分性。研究有意義的語音就叫做音位學或叫做實用語音學。在確定音位時,布龍菲爾德也用了“最小音差對詞測驗”。他區分了幾種不同的音位,一種是“單純的音位”,第二種是“複合音位”,第三種是“次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