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對民國時代舊教育的批判
哲學·曆史
作者:宋士遠
【摘要】陶行知先生對舊教育的批判,經曆了由現象到本質,由局部到整體,由方法到理論,由教育的批判到政治的批判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反映了他思想發展的曆程,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不斷進步和世界觀的不斷轉變,他批判舊教育的經驗對我們解決現在的教育問題仍然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舊教育;批判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原名文浚,後改稱知行,1934年7月又改名行知。他是我國20世紀的一位傑出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的典範。他的一生,為改革和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崇高評價。毛澤東稱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稱頌他為“萬世師表”,江澤民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
1917年,陶行知先生從美國學成過來,懷抱著“要使全國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的理想準備開辟教育的新路。當時的中國,政治上由於資本主義列強與中國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導致國內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而在教育上又被傳統的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和傳統的封建複古教育思想所控製,國內校舍荒蕪,文盲遍地,令人觸目驚心。當時的教育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一個縣隻有少數幾所小學,一個省隻有少數幾個中學,全國隻有少數幾所大學,有的還是由外國教會所創辦。二是廣大勞苦大眾及其子女因為現實的逼迫想要上學幾乎不可能。三是傳統教育中充滿種種封建主義流弊,仍沿襲注入式的方法進行教授,嚴重製約著學生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於1939年在生活教育運動十二周年紀念時總結說,從1927年起,十二年來做了三件事:反傳統教育;反洋化教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建立爭取自由平等之教育理論和方法。他的教育理論正是在對傳統教育、洋化教育等形形色色的舊教育的批判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陶行知先生認為,封建主義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不顧學生實際,灌輸四書五經,民國時期的學校雖然學習一點自然科學,不過仍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讓學生死讀課本。陶行知還在金陵大學上學時就在《金陵光》上撰文,對學校教學中的某些現象針砭時弊,1917年回國從事教育工作之後,認為教學領域中存在著“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的問題,他在《教學合一》一文中指出:“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批評有一種先生“隻會教書,隻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先生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之製造家;學校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製造廠”[1]。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後,為了改變教學中隻重視教不重視學的現狀,專門把“教授法”改為了“教學法”,從這以後教學法的名稱才逐漸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