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李陵辯解原因考論
哲學·曆史
作者:吳若萌
【摘要】通過《史記》《漢書》和《報任安書》的相關記載對李陵事件進行分析,得出李陵事件是在李陵的自負輕狂,漢武帝的偏狹武斷和當時不可避免的曆史因素相互作用下發生的。同時對司馬遷與李陵事件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司馬遷的童年經曆和人格等方麵的研究。
【關鍵詞】《史記》;李陵事件;司馬遷
一、李陵事件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裏,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麵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單於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史記·匈奴列傳》中也有記載“其明年(即天漢二年),漢使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又使騎都尉李陵將步騎五千人,出居延北千餘裏,與單於會,合戰,陵所殺傷萬餘人,兵及食盡,欲解歸,匈奴圍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沒,得還者四百人。單於乃貴陵,以其女妻之。後二歲,複使貳師將軍將六萬騎、步兵十萬,出朔方。強弩都尉路博德將萬餘人,與貳師會。遊擊將軍說將步騎三萬人,出五原。因杅將軍敖將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匈奴聞,悉遠其累重於餘吾水北,而單於以十萬騎待水南,與貳師將軍接戰。貳師乃解而引歸,與單於連戰十餘日。貳師聞其家以巫蠱族滅,因並眾降匈奴,得來還千人一兩人耳。遊擊說無所得。因杅敖與左賢王戰,不利,引歸。是歲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功不得禦。有詔捕太醫令隨但,言貳師將軍家室族滅,使廣利得降匈奴。”
由這兩段集中描述可以知道事件的經過,天漢二年的秋天,劉徹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在與匈奴右賢王的軍隊在祁連山交戰,斬殺匈奴士兵一萬多人。在準備回朝的時候被匈奴軍隊包圍,漢軍死傷慘重。漢武帝派出因杅將軍公孫敖從西河出發,與強弩都尉會師後,卻沒有接應到李廣利率領的軍隊也沒有遭遇匈奴。於是又派出步兵五千由李陵率領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裏的地方,想以此轉移匈奴的注意。李陵率兵到達後等待了一段時間到了約定撤兵的時間卻遭到匈奴八萬大軍的包圍截擊。李陵的五千步兵,死傷過半,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李陵率領士兵軍邊退邊戰,但是到了距離漢朝邊境一百裏的地方時,匈奴兵截斷了他們的去路。在援兵未至,匈奴猛烈進攻的情況下,李陵投降了匈奴。單於十分敬重李陵,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事情傳回漢朝,漢武帝一怒之下處死李陵的母親和妻兒,夷其三族,從此以後,沒有了隴西李氏。第二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十六萬大軍從朔方郡出發,並調遣強弩都尉路博德率領一萬士兵與他會合。另外還有遊擊將軍韓說率領的三萬兵馬和因杅將軍公孫敖率領的四萬兵馬。消息傳到匈奴,單於就率領十萬騎兵迎戰在餘吾水南。就在李廣利與匈奴大戰十多天時,聽說他的家族因為巫蠱之罪被滅族,就率軍投降了匈奴。而因杅將軍公孫敖同匈奴左賢王交戰,十分吃力,於是領兵撤退。這兩次對匈奴的戰爭,漢朝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戰果而且都因為聽聞家族被滅而使兩員將領投降匈奴。
二、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的原因
(一)童年經曆帶來的對人格的影響
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形形色色的曆史人物作了詳實的傳記,但是他對自己童年的經曆卻隻寫了十五個字,“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十歲讀古文。”這十五個字代表了司馬遷童年的兩個截然相反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出生至“耕牧河山之陽”。這是司馬遷最無憂無慮的時光,這時的司馬遷是純真自然的狀態,這短暫的狀態結束在十歲。第二個階段“十歲讀古文”至以後,這時司馬遷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我意識,“讀古文”古文背後的文化和民族慢慢與司馬遷融合在一起,萌生的文化意識讓司馬遷的潛意識內容發生了變化。不論古今,父親在所有孩子心目中總是權威的象征和不可超越的存在,這是一種天然的意識,而中國文化更是將父親的地位提高到權力的地位。那麼司馬遷除了天生對父親的敬重之外,在自我意識覺醒和文化意識的影響下他感到了父親形象開始敵對和壓製他的生活,作為一個史官的兒子他注定要繼任父親的職務成為史官,就連自己將來的職業甚至事業都是從父親那裏得來的,這讓司馬遷感到焦慮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