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電商物流發展模式研究(1 / 2)

我國電商物流發展模式研究

經濟·管理

作者:楊鐵飛 王湲

【摘要】隨著人們網購熱情的提高,電子商務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滯後的物流成為了電商發展的瓶頸,“雙十一”、“雙十二”爆倉現象頻頻出現,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網絡體驗。為了解決物流配送能力不足,電商開始紛紛選擇自建物流。文章以京東為案例,分析物流模式並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電商物流;消費者;網絡;物流模式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統計數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12月,我國網購人數達到了2.42億,網絡使用率達42.9%。在B2C市場上,天貓依托淘寶強大的客戶群以50.3%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後起的京東依托自建物流的優勢緊追其後,其市場占有率達到20.7%。今年“雙十一”阿裏交易額突破1億隻用了55秒。當日總交易額350.19億。24小時裏,支付寶實現成功支付1.88億筆,再次刷新了去年同期1億零580萬筆的全球記錄。但是如此龐大的訂單背後物流如何支持,能否是消費者得到最佳的購物體驗,發展B2C最佳的物流模式顯得極其重要。

目前我國電商物流發展發展的問題主要存在於物流環節,表現在下麵幾方麵:

1、配送不及時。當商家收到客戶下達的訂單時候,需要先為客戶下單備貨,然後再發貨。整個過程如果距離較遠需要3到5天的時間。無法滿足對時效性要求很高的消費者。若是遇到黃金周,整個配送過程會大大延遲,有些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放棄的訂單。

2、服務水平差。配送者直接代表了電商企業的形象,其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消費者對電商的滿意程度。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配送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配送人員服務態度差、不能提供承諾的送貨上門服務、貨物的運輸途中由於自身原因出現貨物的毀損以及出現貨差的時候不能協調處理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網購體驗。

3、成本高。由於電商配送的產品一般品種多、批量小、消費者群體比較分散。加上油價的上漲,人力資本投入的加大都給電商帶來了巨大的物流成本。

電商根據消費者群體的密集程度設立配送中心,配置自己的專業人員為消費者提供上門送貨的服務。自建物流可以使電商企業加強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協調和控製,提高對市場的響應程度。與第三方配送相比,電商可以更好的監控配送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提高配送效率,做到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但是自建物流需要巨額資金,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公開稱,3年內京東將投資100億元用於物流建設。蘇寧亦計劃到2015年建設完成全國60個物流基地,到2020年建成10個自動化倉庫,預期投入資金也需100億元。資金能否足額回收與電商的運行狀況息息相關,同時資金的回籠也需要很長的周期。對於這樣的物流體係建成之後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運營。目前物流在我國發展尚未成熟,專業性人才缺乏。這些都增加了自建物流的風險性。

第三方物流也稱合同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時間內按照特定的價格向使用者提供的個性化的係列化的物流服務,這種物流服務是建立在現代電子信息基礎上。電商企業將風險轉嫁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主要是“四通一達”。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一般專業化水平較高,而且電商企業可供選擇的也比較多,從而可以做到優化資源配置,減少企業物流成本。但是電商企業不能有效的監控配送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服務質量不能得到保障。而且容易受製於人,過分依賴於第三方物流企業,會降低企業議價能力,處於被動地位,最終可能導致電商企業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