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曆史過程
教育·教學
作者:王潔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交流技術的發達,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當今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競爭及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人”的競爭,也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握更好的教育,是在將來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的保障。
【關鍵詞】改革開放;複興;新課改;深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細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建設方法常識為基本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教育與時代發展要求的投以,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成長階段的認知規律相結合,構建了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強調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更加重視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一本質功能。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
從本質上講,思想政治課程是對一定曆史條件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麵社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與實驗必然受到這些社會因素的製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人們的價值觀念隨著新舊體製的深刻變革產生了廣泛的變遷;黨的十六大的召開,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隨著政治體製、經濟體製和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地位、作用及內容的看法也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革對思想政治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交流技術的發達,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當今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競爭及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人”的競爭,也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握更好的教育,是在將來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的保障。這一認識對於學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與實驗無疑也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對於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來說,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同樣也離不開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科學研究開始了全麵複興,並隨之開始了課程論的研究的重建。教育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為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課程論的日趨完善更是對思想政治課程改革與實驗提供了更為具體和富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在這些背景下,素質教育的全麵推進對課程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素質教育的特征是以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育重點,這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學習不再是學習的全部,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習和過程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二、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過程
新中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源發於革命根據地的政治教育,自1950年開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大體經曆了四個階段:
(一)1950~1956:本階段的教育核心內容是改造國民政府時期的學校舊道德,創建社會主義新道德,並結合抗美援朝和對民族資本家的改造,進行時事政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