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中國情

社會·藝術

作者:王芸芸

【摘要】在當今國際時尚服飾中,中國元素表達趨於西化。要真正地在時尚服飾中表達民族情節,首先需要中國設計師了解本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然後將民族文化與現代審美意識相結合,將中國情感具體融入時尚作品的設計中,這樣才能創作出富有我國民族文化神韻與文化精神,又符合現代人審美方向、精神風貌的時代作品。

【關鍵詞】時尚;情感;中國元素

縱觀各國經典服裝,我們可以發現法國服裝的高貴浪漫,英國服裝的優雅考究,日本服裝的嚴肅含蓄,美國服裝的開放灑脫,中國服裝的和諧內斂……這些國家的服裝仿若已成為本國的文化標誌之一,寄寓著這個國家的一種精神,一種情感。

近年來,國際時裝周的大牌時裝中頻頻出現中國元素,如Louis Vuitton仿旗袍的款式和服裝上的熊貓圖案、DVF山水潑墨般的印花,這些中國元素多少讓我們引以為豪,然而,當我們細細考究,就會發現這一件件服裝上的中國元素都隻是以一種點綴的形式出現,我們從服裝整體上所感受到的依舊是不折不扣的西方文化,很難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中國情感。

再看看Vera Wang、Alexander Wang等等一些在國際時裝周嶄露頭角的華裔設計師們,我們關注他們,除了他們的作品以外,還因為他們名字之前那個“華裔”的定語。然而不論Vera Wang的婚紗還是Alexander Wang歐美風格強烈的簡約套裝,從剪裁、顏色以及款式上來看已完全偏向西化,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些華裔設計師們所表達的西方情感。

西方設計師和在西方成長的華裔設計師們難以真正傳達出中國情感,那麼,我們中國設計師的中國情感在現代時尚裏又能不能體現呢?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的是中國人到底具有怎樣的傳統文化,具有怎樣的情感特點,東西方情感差異對服飾造型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文化是儒、道、釋為基礎,以天人合一為理念的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以規矩、平衡為美。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進程中,在自給自足、封閉保守的狀態下,儒、道、釋的學說信仰三位一體,彙成了古代哲學思想的主流。我們的祖先由此也創造了底蘊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以中國美學與哲學觀念為主體的服飾形態。

儒家以“德”、“禮”來規範服飾,力求社會的倫理規範和個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統一在服飾上。儒家美學從社會整體的審美角度來要求人們著裝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內在品質的氣韻美相一致,體現了強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養的服裝造型觀念。

道教認為純自然狀態是人類最理想的狀態,服飾也應順應自然,趨向自然,展現自然的人格精神。服裝造型上簡約、質樸,減少繁瑣的裝飾,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匱乏,並不影響服裝的美感,反而讓穿著者在與自然貼近相融的過程中,漸漸達到無我境地。服裝的寬鬆離體使身心自由,無拘無束,穿著時油然而生一種休閑愜意、輕鬆自在的舒適感,體現了融己於自然的脫俗境界。

而傳自於印度的佛教,以其本色歸元的的思想對服裝的具體形態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服裝本色就是放棄華而不實的造型,卻在不經意間顯露微妙的變化創意,使服裝更加實用。

盡管中國曆史上曆代王朝起起落落、變更跌宕,但其服飾基本保留著寬衣的造型和寬鬆的平麵直線裁剪。儒的入世思想體現了寬衣的質樸方正和嚴謹守禮的人格風尚;道的出世思想表達了潔心靜氣、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釋的本色思想表現了自然純潔、寧靜致遠的風韻氣質。可以這樣認為,我國以儒、道、釋為基礎而形成的主流哲學和美學思想成就了中國服裝造型,並從中表現出了一種中國式的神韻,流露出民族的潛在精神情感和文化的內在靈魂。這是西方文化,西方情感難以替代的。

上海設計師南山的獨立品牌“鶴”作為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便很好地將中國傳統的服裝款式經改良後運用在現代設計中,讓我們能感受到呼之欲出的中國情。作品沿襲了中國古代服飾的結構特點,服裝效果可以隨著人的身體結構與動作而改變,除了提升了舒適感之外,同時也突出了上文中所提到的立足於中國文化的中國氣韻。而作為現代服裝品牌,自然需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這就需要很好地去平衡傳統與現代,設計與市場,做出符合現代中國人審美偏好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