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人情與人物
社會·藝術
作者:劉波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傑出的代表作,標誌著我國古代諷刺小說藝術發展的新階段。小說的思想內容可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製度的嚴峻批判;二是對理想人生的熱切追求。現實的生活基礎、自身叛逆的精神以及發憤著書的理想寄托,構成了吳敬梓人格的三位一體,三者相互補充,共築了理想大廈。
【關鍵詞】叛逆;諷刺;社會理想
就像每一部優秀的小說一樣,《儒林外史》這部足以和《紅樓夢》比肩的偉大現實主義作品也有其意味深長的主旨,這個主旨的升華就是作者通過作品體現出來的社會理想。關於《儒林外史》的主旨,曆來見仁見智。小說主旨的爭議大多集中在“功名富貴”和反科舉上。小說開篇的《一籮金》(即蝶戀花)詞就道出了關鍵的四個字——“功名富貴”。臥閑草堂評本說“‘功名富貴’四字是全書第一著眼處,故開口即叫破。”胡適在《吳敬梓傳》中最早明確提出反科舉主題。縱觀全書,作者描寫的不僅僅限於儒林,而是當時的整個社會麵貌,儒林士子隻是活躍在當時的一個強勢群體,以他們為中心,作者統攝了官僚士紳、市井平民、楊柳煙花等各個階層。因此,作者發現和提出的社會問題是多方麵的,是具體的,從而在了解文本主題的時候要全麵看待。小說的主旨的不確定性也使得作者的社會理想呈現多麵性。
封建社會發展到清中葉已是末期,社會風氣日下,官僚體係整體墮落,封建統治階級與平民階層的矛盾日益尖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吳敬梓提出了他所認為的正常運營的社會和國家應該注重文行出處,也就是希望士人不要醉心科舉舉業,要振興“禮、樂、兵、農”。他認為這些才可以安邦定國,使百姓安居樂業,使社會風尚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狀態。禮樂是中國極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花大篇章來描寫禮樂文化傳統。第三十六回(“常熟縣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賢主祭”)和第三十七回(“祭先聖南京修禮,送孝子西蜀尋親”)是全書製禮作樂最精彩的部分。陳美林批本說此回是“《外史》情節發展之高潮,亦是作者理想之集中體現。”這兩回寫祭祀前的人物選擇之謹慎,器械準備之充分、祭祀細節之詳備、儀式之隆重,在此前、同時期及後世小說中均不多見。這也從側麵看出吳敬梓對禮樂文化的重視。大興禮樂是瞻仰和紀念先賢聖人的一種方式,作者通過隆重的祭祀儀式,寄托了自己對先賢的追思,更寄希望於像虞育德、莊紹光等這樣的真儒,在世風日下的社會能擔負起重振社會風尚的重任。作者在小說中提倡的禮樂文化,不僅僅體現在對以往先賢聖人的追思上,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那就是孝道觀。“弟子入則孝”已深入人心,孝是為人君、為人臣、為人父、為人子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作者是提倡孝道的。一方麵,作者肯定那些恪守孝道的人物。武書“事母至孝”、“克敦孝行”,母逝方應試進學。另一方麵,批判不守孝道的人物。與前一類人物形成鮮明對比,作者無情揭露和諷刺那些辱玷孝親的人。荀玫母親突然去世,要遞呈丁憂,他的同年王惠卻以難得的升遷機會為由百般勸解,荀玫耐不住誘惑,偷偷去求周進司業、範進通政,請求奪情保舉,周、範二人竟然應允。作者以巧妙的筆法,通過丁憂一事聯通四人,在無聲的謾罵中使他們醉心功名利祿而置至親孝道不顧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
禮樂觀是作者從儒家思想的角度提出的,但是他並不排斥其他思想,在他構建的理想社會裏,還充斥著其他思想,如法家思想,提倡兵農就是例子。《儒林外史》描寫了很多打擊強盜、剿滅苗裔的戰爭場麵,塑造了如蕭雲仙等有勇有謀、能征善戰,又勸課農桑的將軍。有不少學者認為,吳敬梓寫這些是對滿清八旗征服漢人的憤懣不平以寄托心誌,且撇開這些待證實的附會。封建社會講求富國強兵以安邦定國,文治武功不可偏廢。第三十九回(“蕭雲仙救難明月嶺,平少保奏凱青楓城”)講的是兵,既有戩除惡賊趙大,維持鄉裏社會治安,又有平定青楓城,維護國家民族的穩定。第四十回前半部分“蕭雲仙廣武山賞雪”寫的是一戰功成之後,蕭雲仙修固城池,勸課農桑,休養生息,治下一片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景象。這回前半部分寫的是農。作者深受顏李學派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程朱理學,具有一定進步意義。這些情節就是作者受其“實用”影響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