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舞台上的時代讚歌(1 / 2)

舞台上的時代讚歌

社會·藝術

作者:張夢瑩

【摘要】《百姓書記》是呂劇中的經典之作,作為一部塑造時代英雄人物的戲劇,以廣闊的時代背景為敘事視角,在富有邏輯性的矛盾衝突中展現出新時代嶄新的人物麵貌,唱出時代的讚歌。

【關鍵詞】《百姓書記》;矛盾衝突;時代讚歌

呂劇《百姓書記》是根據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帶領壽光人民致富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百姓書記》作為一部塑造時代英雄人物的戲劇,在描寫戲劇衝突方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難性,然而,這部戲在設置矛盾方麵,避開了以往描寫的通俗、高大空的弊端,本劇戲劇衝突既具有邏輯性,又激烈跌宕,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該劇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五場,主要是為了建設壽南壽北引發的矛盾衝突。

第二場是“拆九巷風波”,為了建設壽光,首先要擴大壽南的產業,所以要拆掉九巷進行擴建,由此引出了矛盾。第三場是“大棚技術風波”,為了加強壽光的大棚技術,王書記親自到東北請韓師傅來教授大棚經驗,由此引出了這次的大棚風波,在王書記一次又一次的邀請下,矛盾進入了高潮,韓師傅被王書記的精神感動,英雄相惜的感情油然而生,兩人最終牽手共同建設壽光。這兩場矛盾都是為了建設壽南而設置的,首先九巷的擴建為壽南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場地,其次,大棚技術的發展推廣為壽南的產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地發展技術。矛盾設置層層遞進,既不突兀也不牽強,還很成功的塑造了一個思維邏輯很清晰的王書記的形象。

第二、三場是為了建設壽南引發的矛盾衝突,第四、五場則是建設壽北引發的矛盾衝突。第四場是要開發壽北,這是矛盾的開端,之後,壽南人民覺得自己沒必要為了開發壽北而在此受苦,於是想要逃跑,卻被阻攔,最終被九伯勸下,上級領導認為王書記花費巨資開發壽北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嫌疑,於是下來進行檢查卻被壽光人民攔住,在經曆了這一係列矛盾的發展之後,戲劇終於在此進入了高潮,就在上級領導、逃跑的壽南人民麵前,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矛盾,沒飯吃,四常委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齊心合力,與壽光人民一起幫助王書記走出了這個困難,振奮人心,戲劇高潮在此出現給了來檢查的領導一個很大的威懾力。

在第五場中,爹娘的出現將整個戲劇的氣氛轉變了,由緊湊的戲劇氛圍轉為了溫馨的家庭矛盾。在該場中,爹娘對孩兒的疼愛推動著戲劇的發展,王書記爹的一番話將整個戲劇引入了高潮,“孩子,記住恁爹一句話,隻要你不做虧心事,不管將來你是站著回家,還是躺著回家,恁爹我都會打開街門迎接你”,王書記爹的一番豪言壯語,不僅振奮了王書記為民做事的心,更使觀眾為之一震,有這麼支持自己的爹娘,自己的孩子還有什麼畏懼的呢?

綜合分析這些矛盾,可以分為外部衝突、內部衝突、自然衝突三種類型的矛盾。其中,外部衝突表現為王書記與四常委、九巷百姓、韓長樂師傅、上級範維正等人、王書記爹娘之間的矛盾,王書記作為中心人物,他代表的是為人民謀福利、積極向上的正麵力量。在第一出戲中,王書記正與四常委展開會議討論,四常委認為壽北“自然災害怎改造”、“開發改造難難難”,而王書記則笑他們“多怨歎”,說他們是“辜負了天恩賜地奉獻”,並認為“熱極生風窮則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蝦場曬鹽條台田”的奮鬥理念,通過王書記規模化的介紹,四常委逐漸改變了自己對壽北這個貧窮地的看法,當王書記提到要在壽南實行市場經濟的時候卻又引發了與四常委之間的第二個矛盾衝突,四常委認為“再改革也存在著姓資姓社的問題”,王書記用中央鼓勵大家解放思想的理念試圖化解這場矛盾,但社會主義的觀念在她們心中根深蒂固,王書記隻能變相同意他們的觀點,然後用事實來感化四常委,最終化解了這場矛盾。四常委由心的發出了“真性真情山東漢,讓人振奮亦羞慚,從今後你就是俺領頭羊”的口號。整場戲中矛盾衝突最激烈的當屬王書記與九巷百姓之間的矛盾。九巷百姓對這個新來的不曾謀麵的王書記不置可否,他們認為王書記的政策很好,可是“多多少少跑出了社會主義的圈兒”他們心裏害怕“到時候你犯錯俺倒黴,小菜攤兒拆了,大市場毀了,大小飯碗,丟個精光,想賺個小錢,都沒處掙了”,麵對激烈難纏的這種矛盾,王書記用真誠換真誠,把自己推上改革的前鋒,用自己爹娘的住址換來九巷百姓的信任。在外部衝突中,最感人的當屬王書記與爹娘之間的矛盾。麵對爹的大義、娘的不舍,王書記“眼望爹娘多愧疚”,但最後爹娘的理解讓王書記內心感動不已。內部衝突主要表現為王書記自己內心的矛盾,麵對百姓、爹娘、上級,王書記內心苦不堪言,一方麵要為百姓謀福利,另一方麵還要考慮到百姓的感受。王書記的內心描寫在整場戲中所占比重甚少,雖簡約但影響很大,在九巷一場中,王書記換位思考那一段,整個舞台都被他的光輝形象照耀的熠熠生輝。自然衝突主要是壽北的自然災害,即在背景中提到的鹽堿灘。這一矛盾雖然沒有正麵描寫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但他所體現出來的時代背景為整場戲劇的發展增色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