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計算機係Bit方麵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是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繼續攻讀,成為博士後;那位美國小夥子的個人資產,在這一年則僅次於華爾街大亨巴菲特,達到65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富豪;1995年,科萊特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件了,而那位小夥子則已繞過Bit係統,開發出Eip財務軟件,它比Bit快1500倍,並且在兩周內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代表著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傳遍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隻有具備了精深的專業知識才能創業。然而,世界創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才從事發明創造的人並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就是在知識不多時,就直接對準了目標,然後在創造過程中,根據需要補充知識,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了,假如等到他學完所有的知識再去創辦微軟,他還會成為世界首富嗎?
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存在著這麼一個真理:機遇蘊含於時勢之中。機遇沒來臨之前你苦苦尋覓不著,機遇一旦來臨,你就會鴻運高照。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條件不成熟可以邊幹邊成熟,獨有機遇卻是耽擱不得。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來臨時比什麼都重要,你一定要及時抓住它。
當然,發現機遇並不容易,它需要大量的信息閱讀、調查分析、預測研究。但是,單是發現了機遇,並不一定就能抓住、掌握。你還需要配合其他的條件。條件越多越成熟,就越能掌控機遇。機遇是那樣廣泛的存在,它猶如空中漫遊的女神,並不隻光顧某一個人。誰有幸一睹幸運之神的芳容,誰更有幸承蒙女神的青睞,還得要看他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耐心、毅力。
1921年6月2日,電報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曆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人發現了其中的機遇,並作出了反應——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盡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16人中,有律師、作家、編輯、記者,甚至還有一位名叫瑟·麥卡錫的國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選舉過後。
得到這一答複後,其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他的暫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儲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就誕生了。到2002年6月30日,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億人,年收入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