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治國方略篇(1)(1 / 3)

漢昭帝明辨識真假

漢昭帝就是武帝的兒子弗陵,他8歲繼承皇位,當時輔佐朝政的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位大臣。金日磾去世後,霍光與上官桀之間經常意見相背,產生衝突。

霍光在武帝時代就是有名的大將,曾與匈奴作戰,屢建戰功,是位忠心耿耿保漢朝的大臣;上官桀卻不然,他與燕王一直在商量著如何等待時機,推翻昭帝,立燕王劉旦為帝。所以上官桀與霍光之間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上官桀時刻在尋找機會除掉這位阻礙他篡權政變的人物。

有一次,霍光出外檢閱禦林軍,事後又把一個校尉調到大將軍府裏來。上官桀乘此機會給漢昭帝寫了一封信,筆跡和口氣都是摹仿燕王劉旦的,上要內容就是說霍光出外檢閱禦林軍,居然坐著和皇上一樣的車子,而且擅自調用校尉,所以肯定是心懷異誌,等等。漢昭帝那年才14歲,但卻是位明辨是非的皇帝,他接到這封進讒言的信後,看完,並沒說什麼。

霍光聽到燕王控告自己謀反,心裏很害怕。第二天早朝時,霍光伏地請罪,但昭帝和顏悅色地說:“大將軍請起,朕知道有人想陷害你。”這番話使眾人都很吃驚,上官桀是驚而且懼,霍光是驚而且喜,他問昭帝為何如此說,昭帝說:“大將軍檢閱軍隊諸事務是最近10天內的事,燕王遠在千裏之外,怎麼會這麼快得消息?即使知道了,馬上派人來上書,也來不及趕到這裏。並且,如果人將軍真要謀反,也用不著調一個校尉。寫這封信的人倒是別有用心,朕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昭帝後來派人嚴密查訊假信根由,最後終於弄清楚上官桀與燕王劉旦的政變陰謀,派霍光把他們一網打盡,使國家避免了一場內亂。

漢昭帝雖然年少,但他在處理霍光與上官桀的矛盾爭執這方麵卻體現了一位領導者的才幹和智慧,那就是不魯莽行事,不偏聽偏信,洞察真偽,然後才下決斷。如果一個治理天下的國君不具備識假辨真的慧眼,必定會使忠良受害、臣民含冤;嚴重的時候,還會危及國家穩定,甚至使曆盡艱險建立起來的帝王功業毀於一旦。

韓延壽教化百姓

韓延壽是西漢時代的有名賢吏,他曾在許多地方任太守,他治理的地方總是民風淳樸、太平安樂。他治理地方的手段和特點是:把教化與法製結合起來,用禮義道德感化、教育百姓。

有一次,他在高陵縣(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遇到一件爭奪田產的案子,兄弟二人為田產打得不可開交。韓延壽調查明白之後,把兄弟二人帶上來,同時還請了他們家族裏的人。韓延壽見這兄弟兩人還不是那種遊手好閑、不可救藥的地痞,決定用道理和感情說服他們。他很動感情地說:“聖人說過,兄弟之間要友好,兄愛弟,弟敬兄,這才是人情常理。現在你們二人不念手足之情,為田產爭鬥得不可開交,實在令我痛心。我感到很內疚,因為我沒有治理好這個地方。你們暫且回家,讓我自省一下再處理這件案子。”這兩位兄弟聽後非常羞愧,家族裏的人也一再勸他們和好,不要再鬧卞去。兄弟二人於是相互致歉,並禮讓起田產來。後來,這兄弟二人為表示悔過自新,自動剪掉頭發、裸露著上身,去向韓延壽登門請罪。韓延壽非常高興,像對待貴賓—樣迎接他們。這段佳話迅速流傳,在百姓中引起極大反響。普通百姓深受感動,那些做過錯事的人更是感慨不已。當地的百姓都知道自勵自愛,犯罪事件大大減少,高陵縣內太平了很長一段日子。

治理國家要運用法製做準繩,但僅靠法律製裁並不能杜絕犯罪,使天下太平。教化作為一種治國手段必須得到重視,並與法製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孔子講要以“禮”治天下。‘禮’與“法”相結合,才能在治理國家的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斯獻言助國興邦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之後,經惠王、武王、昭王,文王、莊襄王,曆六世,至秦王政時,秦國更加國富兵強,統一大業已基本形成。對此,當時的明智之士有目共睹,李斯也不例外,而且更有著深謀遠慮,並及時尋找機會向秦王獻計進言。

一次,李斯勸諫秦王說:“那些無知小人,從來不會抓住機遇,而凡成就大業的英雄之才,卻能在條件不利時隱忍等待,一旦看準機會則當機立斷。春秋之際,秦穆公乃一方霸主,其所以不能吞並各諸侯國,是因為當時周王室還有些空名,故五霸迭興,還隻好都打出‘尊周’的招牌,以謀取各自利益。而自秦孝公以後,周天子已地位卑微,諸侯互相並吞,吳東僅剩六國,自秦國六世以來,又乘勝追擊,迫使各國屈服,有如秦國郡縣一般。今天,實乃千載—遇的絕好機會。以秦之強盛,以大王之賢德,想要滅諸侯.成就帝業,實現天下一統,好比從灶台上掃除灰塵一般,實在是輕而易舉!如果錯過良機,諸侯會再度強大起來,並聯盟合勢。那時,即便有黃帝一樣的賢能,再吞並他們也將無能為力了。”

一席話,正合秦王之意,並使秦王對李斯刮日相看。

當時李斯剛從東方來,對那裏各國分崩離析的狀況了如指掌,認為隻要善用謀略,恩威並施,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他義提出讓秦王派出謀士,各國遊說,並隨身多帶珠寶,對各同的權臣名士先以重金賄賂,讓他們為秦國作事,如收買不成,再派刺客將他殺掉。如此辦理,六國內部會口益混亂,秦國就可乘機派兵征討,肯定會以摧枯拉朽之勢,掃平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