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不斷地完善自己(2)(1 / 2)

晉靈公雖然明知自己的錯誤,但是卻並不真心改正,讓人心寒。若不是這樣,又怎會落成這樣的下場呢?

而與此相反的是,另一位春秋時候的國君,他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這份宏圖偉業是多麼令人欽佩敬仰,但是這位成就偉業的君主剛剛登基之時其實也過著夜夜笙歌、飲酒作樂的糜爛生活。楚莊王整整三年不理朝政,最後由臣下用神鳥“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向他勸諫,終於讓莊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此莊王痛改前非,任用賢能,勵精圖治,終於使楚國強大起來,成為一代明君。

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例子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讓錯誤延續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可怕結果;同時如果知錯能改,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所以,在我們改正自身問題的道路上,真正深深阻礙我們的正是前麵我們所說的——是我們自己。朋友,你有沒有曾經為自己的錯誤開脫,對之視而不見,不肯改變自己呢?那麼你就變成了自己最大的敵人——因為你讓自己的美德沒有辦法充分體現,在你的生命中閃爍應有的光彩;你讓自己的短處不斷壯大,使你在某些方麵一直停滯不前。

你要做自己的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是一個選擇。

真正的朋友不是縱容你、諂媚你、在你得意時稱讚你的人,而是那些欣賞你、規勸你、在你失意時鼓勵你的人。

那麼,你自己是哪種呢?你又希望自己成為哪種呢?

3.謙虛——心的慧眼

有人說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這種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的心態就是謙虛。一個人如果一方麵想要反思自己的過錯,另一方麵卻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世界上最好的,那麼他肯定是永遠也找不到自己有什麼問題需要反思。所以反思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謙虛的心態。

我們都知道不應該堅持錯誤,這個道理我想不證自明。但是真正能夠輕鬆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的人其實並不多。例如,有些年輕人心高氣傲,往往隻能聽順耳之詞,連批評都接受不了。有時候明明已經察覺到了自己錯誤,還要同那些指出自己錯誤的人爭辯一下,所謂無理也要辯三分。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我們往往沒有辦法以謙虛之心傾聽他人的意見。所以那些沒有謙虛心態的人就失去找到成功之路的慧眼。

可是再簡單的道理,也會有當局者迷的問題存在,一旦涉及自身,很多人都沒有辦法保持冷靜。生活的真諦其實並不複雜,隻是我們被各種欲望蒙住了眼睛而已。

如果從客觀的視角觀察每一個人,你就會發現:人們對待自身的缺點的第一反應就是辯護而不是接受。所以我們先不要急著否定這種不願意麵對現實、不願意麵對問題的態度,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容易去反思自己,檢討自己。

首先,我們要知道其實知錯而不改是人之常情,然後我們才能努力讓自己時時把知錯就改放在心中,提醒自己不要犯錯誤。因為人的心態就是這麼古怪,我們往往需要武裝自己、保護自己。當我們受到他人的批評或指責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被否定,自己受到了冒犯。我們可能關注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我們是否犯了錯誤”這個問題。人們都不想顯得愚蠢,不想自己比別人表現得差。因此我們往往會迅速找到借口,為我們的錯誤辯護。這就是所謂的為了爭論而爭論,為了辯護而辯護。

當我們認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們就應當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有可能諱疾忌醫。所以當我們麵對自身的問題,尤其是由別人指出的問題時,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無論這個問題本身到底是什麼性質,需不需要我們改正,我們先要冷靜下來,然後再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什麼需要改正的地方。隻要我們每次麵對批評都能以這種良好的態度應對,那麼很快我們就能養成知錯即改、不固執己見的好習慣。

在尋找自身存在問題的過程中,那些由我們自身反思的可能更好接受一些,而由別人提出的更難以接受;那些地位比我們高的人提出的可能更好接受一些,而地位低的人提出的更難接受。這其實是驕傲心理在作怪,人當然會也應改自己肯定自己,但是無止境地肯定自己,並且不承認別人的價值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其實那些越是成功的人,往往就越謙虛。因為他們見識廣闊之後,就明白自己始終有所局限。而缺少謙虛,就是缺少閱曆的體現之一。謙虛是一種美德,他能夠讓你更快地吸收知識,能夠讓你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也能夠讓你頭腦清楚,不被奉承和恭維迷惑,做出錯誤的判斷。

謙虛其實是一種容人的雅量和自知之明的完美結合。謙虛並不是自卑,並不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任何人都要相信自己,有自信心。但是不能將自信變成自負,變成目中無人的驕傲。驕傲十分可怕,他會讓你失去判斷力,就像在黑夜中行走一樣——你會既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別人,永遠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可想而知,一個人如果驕傲自大,那他注定要走向失敗。我們人生其實就如同一場棋局,隻要下錯一步,就會滿盤皆輸,這是多麼無奈的事情啊。而更加無奈的是人生畢竟不是棋局,既不能重新來過,也不能悔棋。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被驕傲蒙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