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劉上報給朝廷的公文之中,還有一封老劉寫給太尉楊賜大人的私人信件,在這封信中,老劉對目前大漢的軍製提出了一條建議,目前大漢的軍隊中,朝廷的北軍名義上是用來戍邊的,但並沒有在邊疆駐紮,而是在大漢的都城洛陽常駐,待有戰事之時,再開赴戰場,因此不管是從這支軍隊的訓練水平,還是其對邊境外族的震懾作用都明顯不足,而真正鎮守邊陲的,還是那些處於大漢最外圍州郡的郡國兵,隻是這些軍隊的兵餉不是由朝廷提供的,而是由州郡地方官府自行解決,因此大漢現在郡國兵的戰力更弱,人數也都很少,隻能用來守住城池。
像老劉來到幽州後,要求每郡至少配備五千常備郡國兵,同時在征召上萬屯田軍的做法,在大漢已經是絕無僅有,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老劉有甄家做後援,再加上自己的那些發明都賺了大錢,因此不愁軍費,尤其是前一陣子漁陽平叛,從張舉家中又搜出了上萬兩黃金,所以幽州的軍費就是十幾年也夠用的了。
老劉提出的,便是要在處於邊境上的州郡除了招募郡國兵外,每州還要有一支常備的戍邊軍,人數要比北軍少,控製在五萬以內,這支軍隊的作用,一是抵禦外族的侵略,二是在足夠強大的前提下,采取先發製人的手段,主動出擊,起到為大漢開疆辟土的作用,同時為了給朝廷節省開支,這些戍邊軍的軍費完全有地方州郡官府支付,而且戍邊軍在朝廷有需要時,也可以調動這些戍邊軍,到其它州郡執行軍務。
當老劉先把自己的想法和戲誌才說了以後,戲誌才沉思了半晌,連呼主公真是奇才,他們都明白,現在大漢的十三州之中,也隻有幽州才有足夠的財力養得起戍邊軍,而其它地處南方的交州和西北的並州、涼州都是荒涼之地,能養得起郡國兵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再讓他們出錢招募一支戍邊軍根本不可能,而且老劉的這招是看準了靈帝的心思,雖然他隻是個平庸的皇帝,但也想建立一番功業,隻要不用他花錢動腦子,老劉的這個提議他肯定會同意,這樣受益的當然是老劉了。
還有一點,就是幽州現在已經在薊縣有了兩萬的常備軍隊,而這次整編了烏桓騎兵後,又增加了一支兩萬的突騎營,長期下去,肯定會被別人知道,那時要是有人出麵,告老劉一個私自增兵的罪名,恐怕老劉的仕途就危險了,隻要靈帝和朝廷能采納老劉的這個提議,那幽州的軍隊問題就堂而皇之的解決了。
隻是二人商量了一下,覺得不能貿然把這個提議直接呈報給朝廷進行廷議,而是先給太尉楊賜大人過目,爭取得到他的支持,另外再給宮中的常侍張讓和郭勝等人送些錢財,讓他們幫著說話,估計這項提議就會很容易通過廷議了。
現在幽州十一郡中,就剩上穀和遼東兩郡仍在烏桓的難樓和蘇仆延部落手中,老劉和戲誌才商量了許久,決定還是先向遼東的蘇仆延下手,一是蘇仆延部落的實力比難樓部落弱,二是遼東郡由於在蘇仆延手中,將幽州的帶方和樂浪兩郡與其他各郡都分隔了開來,隻有先拿下遼東郡,才能將整個幽州連成一片,同時那幾郡也是將來向北方的扶餘、婁挹、高句麗和三韓動手的跳板,所以必須先出兵遼東,取回遼東郡。
之所以先取遼東,老劉還有一個想法,因為遼東郡正是在遼東半島之上,而在遼東郡的最南端,便是後世的大連,當時隻是一個小縣城,名字叫遝縣,這裏可是一個天然的海港,隻要把遝縣拿下了,老劉便可以在那裏建造海港,發展自己的水軍,同時爭取盡快造出鋼鐵戰艦,以遝縣為基地,將來就可以迅速跨過渤海灣,到達東萊,同時也為將來的東渡做好準備。
至於難樓部落占據的上穀郡,由於地處漁陽、範陽和代郡之間,除了北邊的鮮卑,現在已經被漢軍包圍了,目前各郡的郡國兵都已經配備整齊,而且有史阿和呂曠帶領的一隻三千人的輕騎兵作為機動部隊,在各郡之間遊弋,加上上次自己在追擊張舉之時,狠狠的教訓了他們一下,相信短時間內他們不會有什麼行動,等自己把遼東郡拿下來了,再回頭收拾難樓不遲。
眼下幽州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匱乏,老劉從洛陽回來時帶回的那些人才,當時覺得很多,但到了幽州之後,都被派到治下的各郡擔任太守去了,眼下老劉的手下隻有戲誌才和簡雍二人,而大將也一樣,成為各郡的都尉,隨著自己將來地盤的不斷擴大,這方麵的問題還會更為突出。
因此老劉和戲誌才商量了一下,決定在幽州境內廣征賢才,隻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其出身如何,隻要經過確認名副其實的,那就可以由幽州刺史府直接起用,然後根據其才能的高低,任命為相應的官職,這樣對緩解眼下的人才匱乏問題,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