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石槐所統帥的鮮卑大軍,曾經東敗夫餘,西擊烏孫,北逐丁零,南擾漢邊,盡有匈奴故地,最後建立起了一個東西長達一萬二千餘裏,南北長達七千餘裏的強盛的鮮卑部落大聯盟。
東漢桓帝永壽、延熹年間,檀石槐率領大軍屢次侵擾大漢並州的雲中、雁門及其它邊郡,桓帝沒辦法,便打算用封王與和親的方法解決邊患,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準備讓他從大漢的公主中挑一個回去當妻子,可沒想到這是檀石槐竟然不為權色所動,悍然拒絕了大漢的封賞,對漢朝屬地的侵擾更是變本加厲,導致並州的北方幾郡都被他奪了過去,為了便於管理,檀石槐將統轄地分為東、中、西三部約六十邑,各置大人為領,歸其統轄。
東部鮮卑的轄地,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與夫餘接壤,共二十餘邑,其大人為闕機;中部鮮卑從右北平以西至上穀,共有十餘邑,其大人為柯最;西部鮮卑的屬地從上穀以西至敦煌,西接烏孫,共有二十餘邑,其大人有置鞬落羅、日律推演二人。
各部大人“割地統禦,各有分界”,皆統屬於檀石愧,此時的鮮卑擁兵數十萬,較匈奴尤盛。檀石槐的軍事聯盟之所以強盛,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還與檀石槐注意通過洽談,聯合周邊諸族,攻擊主要目標的策略是分不開的,如檀石槐曾經聯合濊貊攻幽、並二州,聯合南匈奴、烏桓分道入擾東漢緣邊九
郡,聯合上郡沈氐與安定先零羌共攻武威、張掖等等。
自靈帝繼位後,幽州、並州、涼州的邊境諸郡每年都被鮮卑入寇,殺掠不可勝數,所搶走的錢財糧食更是不計其數,熹平六年,漢朝決定派兵反攻,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從雲中出兵,臧旻率南匈奴單於由雁門出兵,三名大將各率一萬騎兵,三軍並進,意圖一舉將檀石槐消滅,檀石槐親率鮮卑騎兵反擊,采取分兵誘敵的策略,將漢將各個擊破,結果漢軍慘敗,死者十之七八。
檀石槐建立的聯盟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共同決定貿易事宜,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生活的鮮卑人,在生產和生活上往往依賴於中原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支援,特別是良鐵和棉帛的輸入,並且需要輸出其牲畜馬匹牛羊及皮毛到漢地,而邊郡人民也需要依靠周邊諸民族的畜牧產品作為生活的補充,中原王朝更需要遊牧民族的大批戰馬,因而展邊塞貿易是符合各族人民利益的,雙方統治者都以通市或禁市作為製約對方的手段,鮮卑與東漢的和與戰,也往往受這種互相依存的經濟關係所製約。
檀石槐統治時期,用漢人謀議,定法律,鍛冶兵器、工具,俘倭人“令捕魚以助糧食”,促進了鮮卑社會展,但由於當時形勢所限,鮮卑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也不是一個牢固的國家,所以現在檀石槐一死,聯盟便麵臨著瓦解的危險,這才令各部鮮卑大人齊聚彈汗山,打算選出新的鮮卑大王來。
眼下彈汗山王庭的大帳之中,檀石槐的兒子和連坐在中間的位上,因為他是這裏的主人,因此眾人也並無異議,隻是當和連說出父親檀石槐臨死前留下遺言,命自己繼承鮮卑大王之位時,眾人馬上都安靜了下來,沒有人說支持,也沒有人反對,隻是空氣中彌漫的是一種令人壓抑的氣氛。
看到眾人都不說話,和連看了看西部鮮卑的大人日律推演,由於父親臨死時囑咐自己,目前的幾個大人之中,唯有日律推演是自己的心腹,因此才在西部鮮卑之中設置了兩個大人,隻是日律推演的勢力隻有另一位大人置鞬落羅的一半還不到,所以檀石槐告訴和連以後有事多和日律推演商量,爭取他的支持,這樣他才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王位。
看到和連在看自己,日律推演知道他的意思,昨天兩人已經交換過意見,因此日律推演答應和連,自己在大會上會支持他擔任鮮卑大王,交換條件是今後和連幫助日律推演在西部鮮卑爭取到更大的利益。
於是日律推演站出來道:“幾位大人,當年我們都是因為檀石槐大王的威名才誠心歸附彈汗山的王庭,今日大王歸天,留下遺言由咱們的和連侄兒繼承鮮卑大王之位,我想和連侄兒年少有為,將來必可繼承大王的遺願,率我鮮卑鐵騎南下中原,把大漢江山奪過來,因此我同意大王的遺願,推舉和連擔任鮮卑大王,諸位大人的意見呢,我們可不要在檀石槐大王屍骨未寒之時,便因為這大王之位而自亂陣腳、自相殘殺,那對我鮮卑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