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下來,這次城上的北軍傷亡倒是沒有多少,而城下的黃巾軍士兵的三千名弓箭手幾乎都被官軍射死了,朱儁看到黃巾軍的人數比自己多,他們的戰力也不弱,因此也不敢輕易出城與他們交戰,沒辦法,雙方便在長社僵持在一起。
朱儁無法克敵,便想到了在冀州的皇甫嵩,也不知道他那裏現在的情況如何?他也聽說了朝廷調幽州的戍邊軍前往冀州協助平叛之事,同時朝廷這邊也給他調了一支援軍過來,這支部隊便是由河東太守董卓帶領的以西涼騎兵為主,由西羌的胡人和漢人組成的混合軍隊,因此朱儁便安心在城中死守,等著董卓的援兵來為自己解圍。
其實董卓說起來也不是一無是處,據史書記載,董卓出生於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一家殷實富裕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臨洮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而董卓自幼也是養尊處優,因此從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這一點,可以從史書中看到,董卓“少好俠,嚐遊羌中”,“性粗猛有謀”。
由於家中有錢,因此父母為他請了不少先生教他習文,還請了一些有名的武師帶他習武,因此長大以後的董卓不僅能識文字,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支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凶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百姓都畏他三分。不僅是縣裏的漢人不敢惹他,即使是周邊那些天生野蠻的羌人對他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當地的羌族領豪帥為了保全自己,大都極力迎合趨附董卓,並且與他結為好友,以求得暫時的相安無事。
地方豪帥們經常帶著大量的牲畜和財物前來拜望,與董卓稱兄道弟。董卓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遊玩,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廣泛結交豪俠義士。他十分熟悉那裏的情況,見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開始琢磨如何來利用和控製他們,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羅親信,為自己以後的長遠展打下基礎。於是,在野心的趨使下,董卓絲毫不吝惜花費自己的家產,每當羌人豪帥來他家作客,他便殺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帥,以取得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和擁護。
羌人一方麵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麵感於董卓的大氣豪爽,所以都願意歸附於他,聽候他的調遣。
一次,一個羌人豪帥見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無幾,便從老遠的地方趕來上千頭牛羊,送給董卓,由此
可已看出董卓當時在羌人中的影響之大。
除了結交羌人,董卓還注意保持自己在當地豪強中的地位和影響,憑著他還算出眾的才能和武功,董卓不斷拉攏、兼並其他勢力,以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他還經常扮演遊俠豪傑的角色,因此在當地享有“健俠”的美名;同時,董卓還收羅大批失意、落魄的無賴之徒,毫不吝惜財物的幫助他們,使得這些人都為董卓的義氣所感動,後來便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隨於他。
董卓之所以能培養出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勢力,其中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根源。自從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來,地方豪強地主勢力就相當強大,尤其是到了東漢末年,由於中央政權衰弱,農民起義不斷,地方豪強便趁機兼並土地,擴充自己的勢力,朝廷對於豪強勢力的膨脹雖然深感憂慮,但又無能為力。
到了眾多矛盾衝突並的靈帝時期,大漢朝廷一方麵想極力抑製地方豪強,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強,借助他們的力量來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的反抗,而坐擁強實力的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撫的對象。
很快董卓就應地方官府的征召,出任涼州兵馬掾一職,負責帶兵巡守邊塞,維護地方治安,如此一來,董卓便開始利用手中的職權,去控製更多的羌人,為他今後勢力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時之間,董卓便成了聞名隴西的風雲人物,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漢羌民間,董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和地位的相繼上升,董卓已經不在滿足於自己隻是邊遠豪強的名分,他覺得自己需要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來施展自己的遠大報複,於是,他開始進一步蓄積力量,伺機展。
不久,由於東漢朝廷急於解決西羌反複無常的問題,這對於董卓來說,自然便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展契機,西羌問題一直是東漢政府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自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o8年)開始,羌人就不斷動起義,波及的範圍相當大,持續時間也很長,令大漢朝廷頗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