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於高句麗人尚武慣戰,有到處搶掠的惡習,由此構成了高句麗不斷向外擴張的基礎,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時,高句麗人已經在西漢郡縣製的管轄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到了王莽篡位之時,高句麗王被王莽貶為侯爵,說明其在西漢末為王國,東漢光武帝複其王號,也證實了高句麗在兩漢時期的封國地位,隨著高句麗的不斷發展,東漢時期高句麗曾侵擾遼東、玄菟、樂浪等地,但這都屬於邊郡地方的衝突,高句麗作為大漢朝邊郡封國的地位並沒有改變。
也就是經過上百年的擴張,才形成了如今地域遼闊的高句麗,隻是由於受到大漢的不斷打壓,高句麗便將其國都安置在了如今的丸都城,那裏距離高句麗與大漢接壤的樂浪、玄莬兩郡相距甚遠,因此輕易不會遭到大漢軍隊的攻擊,而近年來由於東漢朝廷的日漸衰落,也使得高句麗有了更多的機會,成為大漢北方除鮮卑之外的第二大外族勢力。
目前的高句麗有百姓近四萬戶,人口也達到了近二十萬,而由於他們不善耕種,因此除了婦女、老人和孩子,剩下的八萬多人幾乎都是士兵,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與高句麗相鄰的扶餘、沃沮甚至大漢的樂浪、玄莬等郡均遭受過高句麗人的攻擊與搶掠,他們除了搶劫糧食財物,還大肆將這些地方的人口劫到高句麗的地盤上,也使得高句麗能在短短的近百年之間,人口便由最初的幾萬人增加到現在的近二十萬人。
如今的高句麗王名為托力,乃是高句麗始祖朱蒙的後代,其人勇武有力,隻是缺少智謀,但是手下有兩名大臣很是得力,分別擔任著高句麗王國的左右二輔之職,正是由於有了他們的輔佐,才使得如今的高句麗國力強盛,大有不日吞並北方的扶餘、沃沮之勢。
至於位於高句麗東方、樂浪郡東北方的沃沮,目前也是一個尚未形成國家的部落聯盟,他們靠海而居,目前尚無整個部落的最高君王,而是各個部落都有首領酋長的階段,沃沮人不擅種田,隻是靠打獵捕魚為生,因此居民勇猛善戰,這也是他們多年來一直遭受高句麗王國的不斷進攻,但是一直沒被吞並消亡的原因。
位於樂浪郡以東的穢貊族,據史書記載,穢貊乃是肅慎最大的一個支係,原來是兩個民族穢和貊,後來融合成為一個民族稱為穢貊,也就是靺鞨族的前身,所以他們是通古斯族的主要祖先之一,相比於沃沮來說,穢貊已經跨過了原始部落的時期,進入了文明時代,穢貊人已經開始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以農業城柵為特點,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貊人的主要食糧,他們不同於北方逐水草而居的其他遊牧民族,而是建立了固定的城柵,過著定居生的活,現在他們的首領被稱為穢王,目前整個穢貊族有百姓兩萬餘戶,人口約十萬人,其中軍隊有兩萬多人。
至於三韓的情況,鍾繇所說的與老劉他們從金亨善那裏了解的差不多,有了這些資料,對於幽州牧府將來如何製定北伐的計劃,會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
期間,戲誌才與簡雍也向鍾繇問了一些不明白的地方,鍾繇都給他們做了解釋,令二人都很滿意。
呂曠接著把樂浪郡目前的軍事與軍隊建設,向老劉等人也做了一番彙報,目前樂浪郡有郡國兵兩萬人,分別駐紮在與周圍外族接壤的城市之中,屯田軍則已經達到了三萬多人,成為樂浪郡國兵的有力後援,而郡國兵由於大都配備了幽州自產的精良護具和武器,再加上高強度的訓練,戰力已經明顯高出了周圍的這些外族的軍隊,隻是由於數量有限,因此現在他們隻能把守護領土作為第一要務,至於將來的擴張之事,那就要由幽州牧府來統一行動,才會順利實現。
老劉於是把自己與戲誌才、簡雍商量好的建立軍分區的事告訴了鍾繇與呂曠二人,聽說這裏是將來第三軍分區的指揮部所在,要擔負起征服鄰近幾個外族的重任,二人都很興奮,尤其是呂曠聽說將來顏良要來擔任統帥之職,心中更是高興,他與顏良的關係不錯,也知道顏良的武功和能力都高出自己很多,有了他的到來,自己就不用再那麼操心了,畢竟他的能力有限,現在他身上的這些瑣事已經把他累的夠嗆了。
在朝鮮城逗留了幾天之後,老劉等人也把第三軍分區的事情籌劃妥當,等將來回了薊縣之後,便讓顏良帶著他的輕騎兵第二軍開來樂浪,以第二軍的一萬人為基礎,建立起幽州第三軍分區,為了完成征服周遭外族的重任,第三軍分區士兵的數量可以達到五萬人,而所需的裝備和武器都由州牧府統一提供,老劉等人都相信有了這支大軍的存在,用不了一年,便可以把樂浪周圍的幾個外族滅掉,使得這些地方都成為大漢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