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他的百姓,可以遷到幽州的各郡中去居住,他們可以與漢人打成一片,不要再以自己是鮮卑人自居,一定要把自己也當成幽州的漢人百姓,而且當地官府也不會歧視和為難他們,他們可以去當地的礦山和工廠中做工,以掙錢養家糊口,另外願意在城外種地的,官府也可以給他們劃分一定的田地,頭三年官府可以免除他們的稅賦,等三年以後,才開始象征性的收取一定的稅賦。
看來老劉的安排很合情理,所以拓跋疆和宴荔遊都願意接受,而且他們兩個部落中的精壯騎兵也可以繼續在幽州的大軍中服役,老劉答應了他們,將來可以在幽州大軍中專門成立一個鮮卑騎兵軍,這樣鮮卑騎兵部隊的規模就可以擴大,而這些騎兵也會為幽州大軍增加一定的實力。
呂布聽說了這些之後,便向老劉提出可不可以把鮮卑的軍隊分給並州一些,畢竟他這次出來也損失了不少士兵。老劉和拓跋疆與宴荔遊商量了一下,二人覺得可以,畢竟兩部落中的士兵人數如今也有五六萬人,而這些鮮卑騎兵除了打仗,他們也沒有別的本事,因此能繼續當兵,不管是在幽州和並州都可以發揮他們的長處,總比讓他們去種地開礦要好一些。
如此一來,呂布也非常高興,他已經打定了主意,等北伐回師的時候,他便向老劉要至少一萬名鮮卑騎兵回去,這樣自己隊伍的人數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比出征時增加了不少,另外就是這次繳獲的戰馬也不少,自己還可以順便多帶一些戰馬回去,也好為將來並州騎兵的繼續擴軍打下基礎。
從紮達城到匈奴單於庭之間的距離也有上千裏之遙,而且這裏的陸地也有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草原和林木的覆蓋,開始出現沙漠化的趨勢,加上這裏的風也很大,因此經常是漫天黃沙飛舞,幾乎快趕上後世的沙塵暴天氣了,也難怪這裏的人煙稀少,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百姓的生活確實很幸苦,現在剛剛入夏,天氣還算好,要是到了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更是會帶來零下四十幾度的嚴寒,因此百姓想要平安的渡過冬天絕不是一件容易事,至少在宴荔遊的部落裏,每年冬天都會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會被嚴寒凍死。
路上老劉又和戲誌才商量了一下將來把這些地方都占領了之後,如何實現有效的管理和進行統治,除了在幾個地理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建設幾座大城市以外,戲誌才向老劉建議將來可以在沿途修建一些驛站,這些地方大都人煙稀少,因此驛站的密度也不用太大,為了使來往的客商和行人能夠有地方吃飯休息、補充飲水,每隔百裏便可以設一個驛站,驛站的規模也不用太大,有四五名士兵負責驛站的事務就可以了,這樣既可以節約開支,同時兩邊的消息也可以通過信使及時傳達。
老劉想了想在這個時代,為了有效地控製這些地方,也隻有采取這種辦法,隻要在幾個大城市中駐紮足夠的戍邊部隊,那麼有驛站的串連,就可以基本實現對這些地域的控製和管理了。
上千裏的路程大軍足足經過了七天的跋涉,才終於走過了這片沙草間雜的荒漠之地,不過宴荔遊告訴老劉,如果從紮達城先向北方前進,然後便可以到達一個叫做烏蘭的地方,那裏是西部鮮卑的另外一個大人日律推演部落的所在地,烏蘭也和紮達城一樣,是一處水草豐美、適宜放牧和居住的好地方,從烏蘭繼續向北,大概再有二三百裏地就到了北方的另外一個國家丁零的地盤了,而從烏蘭折向正西,也可以通過一條比較好走的道路到達匈奴單於庭,隻是那條路要比這條路遠很多,而且路上還要經過日律推演部落的地盤,因此他才領著大軍走了這條近路。
聽完宴荔遊的話,老劉和戲誌才等人跳下馬來,在路邊找了個平整的地方,把地圖鋪在了地上,然後老劉根據宴荔遊的描述,標出了宴荔遊所說的烏蘭的所在地,等標上去了老劉才發現,原來這個所謂的烏蘭,便是後世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看來有些地方隻要是環境適宜居住,百姓便會自發的找到那裏並聚集在一起居住生活,從而使這個地方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都市。
看到老劉的地圖上很多山脈河流標示的都很清楚,宴荔遊和拓跋疆都很驚奇,不知道老劉是怎麼知道這些的,老劉當然也不便和他們解釋,便找了個借口搪塞過去,然後大軍繼續向西北方向前進,根據宴荔遊的說法,這裏距離置鞬落羅的老窩匈奴單於庭已經不到五十裏了,因此大軍隻要加快點速度,今天太陽落山前肯定可以趕到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