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從大漢運來的各式先進的農具,種植技術和一些優良種子,也會使瀛洲國的農業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再加上鹽業和鐵礦的開發,瀛洲國如今的發展蒸蒸日上,令老劉等人心裏也是非常滿意。
過了春耕之後,老劉來到瀛洲國也已經大半年的時間了。看到瀛洲國的一切均以步入正軌,老劉便開始與陳宮、郭嘉商議回轉大漢本土之事。畢竟自己出來的時間也不短了,倭島也歸了大漢了。盡管現在瀛洲國表麵是大漢的屬國,但是其實隻不過是老劉等人耍的一個小花招而已。因此也是時候該回到朝廷去向靈帝交差了。
為了保證瀛洲國的一切事務能夠平穩運轉,老劉等人商議了一番之後,決定將陳宮留在了瀛洲國。協助卑彌呼治理好瀛洲國的一切。並且還留下了兩千名輕騎兵和三千名步兵軍在瀛洲國駐紮。而裴元紹和左校也被留在了瀛洲國,負責指揮瀛洲國的軍隊。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老劉才帶著剩餘的軍隊離開了瀛洲國,首先趕往耽羅島。卑彌呼、陳宮、下邊光等人一直將老劉等人送到了望漢港,等老劉與眾人登船離開之後,他們才返回宇都宮。
在瀛洲國逗留了半年多時間之後,老劉與郭嘉及一班武將終於在平定了倭島之後,於大漢中平四年的四月十六那天下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耽羅島。
跟著老劉從瀛洲國回來的,除了郭嘉和一幹武將之外,還有烏雲、紅昌和露西拉母女。雉姬尾子本來也想跟著老劉離開瀛洲國,但是她現在漢話說的還不好,因此便留在宇都宮跟卑彌呼繼續學習漢話。不過卑彌呼對她想跟著老劉走也很有些懷疑。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好姐妹,所以她也就沒往別的地方想,還以為她也想去看看大漢的風光呢,
老劉回到耽羅島的第一件事,便是查看各地傳來的消息。
如今的大漢境內還算太平。在老劉出兵平定倭島之時,涼州的董卓也沒閑著。不過他倒是采納了老劉的建議,沒有先對西羌等地用兵,而是兵出玉門關,趕到了西域長史府所在地它乾城,找到了西域長史張晏。
董卓倒是很機靈,先是告訴了張晏自己與老劉的交情。令張晏知道是老劉給自己出的主意來平定西域。張晏本就一直有平定西域之心,如今總算是把大漢的軍隊盼來了,而且董卓這次也帶去了三萬西涼鐵騎,並且大都配備了連弩,因此張晏便開始全力配合董卓的行動,開始對西域長史府轄區內的三十六個大小國家進行征討。
有了張晏這個西域通,令董卓的行動進展的非常順利。首先便是得知大漢派兵來到西域之後,素來便與大漢交好的龜茲、焉耆、無雷、車師前後部等等大小國家紛紛在張晏的勸說下歸屬大漢,到了最後還沒動兵之時,便已經有大大小小二十餘國決定放棄自己原來的國號,轉而成為大漢的屬地。如此一來,剩下的便隻有姑墨、疏勒、大宛、烏孫、於闐、渠勒等十幾個大小國家拒絕接收張晏的勸說,反而開始聯合起來,打算對抗漢軍的攻擊。
老劉前往羅馬等國出使的時候,便曾經與疏勒國打過一仗,並且還俘獲了疏勒王子哈楚。不過老劉並沒有為難他,等老劉到了無雷國之後,便讓張晏將他帶了回去。 張晏平安回到它乾城後,也沒有繼續扣留哈楚,而是把他了回去。這次疏勒國王和得以為漢軍還是與從前一樣,便是大軍壓境,也不過是從龜茲等國糾集一些軍隊,估計還是奈何不了自己。因此和得並不害怕。反而與鄰近的大宛、烏孫等國結成了同盟,準備共同抵禦漢軍的進攻。
距離它乾城最近的,便是姑墨國。姑墨在西域諸國之中隻是一個小國,都城位於絲綢之路北道的南城。而且姑墨國的兵力隻有不到五千人,且都是些散兵遊勇,因此董卓帶領的漢軍一到,便首先拿姑墨國開了刀。
董卓如今也可以稱得上兵強馬壯,士兵大都穿戴著從幽州買來的盔甲,武器也是清一色的斬馬刀。而且三萬士兵中有近一萬五千人手裏都有連弩。而且董卓手下除了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李儒,如今武將也是人才濟濟。除了當初一直跟隨董卓的牛輔,如今還有猛將華雄、樊稠,以及李傕、郭汜、張濟、李肅、胡軫等人。
大軍從它乾城出發後,沿途張晏又從龜茲、前後車師等地調來了近兩萬大軍,因此這支近五萬人的大軍一路上浩浩蕩蕩的直奔姑墨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