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湖裏一枝思考的“蘆葦”
教與學
一絲落寞,幾絲興奮。這是我師範畢業後到所分配的微山縣付村鄉新華小學時的心理寫照。自行車沿蜿蜒的小路,在高大而略顯茫茫的玉米地穿行(其實,這塊玉米地如今看來也不是初次感覺的那樣大)。小路盡頭,那一座在暑期裏長滿齊腰深荒草和野花的院落,就是我畢業入職的第一所學校。她坐落在微山湖邊上,曾經的老廟台,現在的小學校。這就是我曾經工作、生活四年的地方。隻記得開學第一天,我的學生把我帶到湖邊遊泳,並提著鞋,趟過一道道清澈的小河,穿越一道道湖中圍堰,最後站在那高高的人造莊台上(在湖中堆沙泥建造的可以居住的地方),放眼周遭那遠近盈目的青青葦蕩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感慨油然而生。我從心底裏知道,我將化作這湖中一枝蘆葦,一枝會思考的蘆葦。
初次接觸湖區的孩子,除樸實外,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湖邊的孩子作業有時是沒有時間完成的。因為他們要幫著大人照看弟弟妹妹,或者編葦席,做蒲苫子。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做家務都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細心一點就可以發現,孩子們的小手經常會有那尚流著血的細小傷口,還有那與年齡不相符的硬而粗糙的繭子。也正是這樣的印象,出身農村的我放下了所有的不安分,緊壓住有時會瘋長的寂寞,全身心地走近這群吃苦耐勞、可愛又可敬的湖區孩子,走進了我的語文教育園地。
此刻,我本真的教育初心就是:為這群樸素、篤實的學生的成長,我能做點什麼,我要做點什麼……
那時,我甚至都不知道我所教的語文學科應該怎樣去組織教學。四年裏,我隻有在偶爾的一兩次教辦領導來檢查時,聽過幾節學校老教師的課堂教學,甚至連鄉鎮級的課堂教學也沒有聽過,更別說走出去觀摩高水平的教學比賽。不是因為懶,實則因為幾乎包班式的教學課程安排,讓我無暇去修習和提升。盡管無從知道更多的先進教學經驗,但我清楚地知道,孩子們的課後作業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布置多的,教學的有效性隻有緊緊抓住課堂,我隻有在當下的條件中尋求改變。
1. 有溫度的作業,從學生現實生活中擷取
既然孩子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一般性的作業,我就努力讓鞏固性作業練在課堂。我每一節課都要預留5分鍾,進行書麵的生字書寫、語言運用練習,美其名曰:家庭作業課堂做,並采取即時批改、訂正的方式,保證作業練習的質量。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當時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完成書麵作業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避免因這方麵的原因造成的應付作業現象。現在想一想,那些年的作業布置和批改做法,雖是現實使然,但也和現在一些學校所倡導的“練在課堂”的提法是一致的。我現在帶領的區域小學語文教學團隊正在實踐研究“閱讀教學當堂語用”的項目,就是在這樣理念的指引下的具體踐行。而在那時,我給孩子們的家庭作業設計,是結合湖區孩子的實際,從他們普通而又特別的生活情境提出活動性作業要求,讓他們覺得這份作業容易完成、樂於完成。
湖區孩子從小在水裏長大,個個水性好,人人操槳使船。我們在熱心家長的支持下,會在某一個放學的午後組織這樣的比賽活動——遊泳、劃船、捉魚、捕蟹、釣龍蝦。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笑聲、呼喊聲在湖麵上蕩漾,一篇篇活動隨記鮮活地在學生的習作和我們的牆報中閃現。
湖裏的物產豐富,水生植物、各類淡水魚、各種水鳥,都是我們觀察、記錄的對象,或畫畫或製作標本。我把自己在師範學校學到的各種“本領”也是悉數拿出,引發學生“驚呼”一片,攢足了羨慕的目光,也帶動了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我們的教室,甚至我的辦公室都成了“湖產品展覽室”。於是,孩子們自己熟悉的生活成為我們語文課堂或課後學習運用的得天獨厚的資源。
所有的這些生活體驗式的活動,諸如玩一玩、看一看、賽一賽、遊一遊……都是我曾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孩子們喜歡這份“作業”,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這樣的活動性作業沒有了負擔和重壓的煩惱,隻有展示的歡欣雀躍。不僅僅是家長,甚至一般的同事也認為這根本就不是作業,更別說是語文作業。有些熟識的家長,私下裏質疑說:你這是布置的哪門子作業?
但我更看重的是這一類作業的“附加值”,具體地說就是“在做中學”。比如,師生在開始一個遊戲活動之前,大家都要想方設法把遊戲的程序、規則說清楚,這是練習語言表達的全麵、有序、簡潔。如介紹一種自己認識的水草,就要把形、色、味等介紹得具體些,旨在練習表達的形象性、生動性。這些依附在活動裏的所有的說和寫,就是活動、遊戲的一部分,並且都是自己最熟悉的身邊物和身邊事。既關乎方法,也關乎能力;既關乎啟智,也關乎怡情。這樣,我這個語文老師的“異樣”的作業,就有了生活的溫度。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語用核心以及綜合性、實踐性的特征在當下的確認,都證明了我和孩子們當時在語文綜合性活動的一些做法是如此接近這一語文課程的本質。試看當下,我們有多少教學活動僵化在課文文本中,固化在枯燥的操練裏,失去了生活的滋味,沒有了生命成長的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