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跟那位文弱婦人提出了一個她無法拒絕的條件,那就是分期付款咯。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夫人,其實我有一個比您一次收到八百兩更對您有利的主意,您要不要聽,當然銀子會如實付給您,隻是付給您的方式有些特別,不知您是否能夠接受。”
“哦?說說看。”婦人顯然是來了興趣。
“您看這樣,我先一次付給您四百兩,然後餘下的四百兩再給您分十二期一月付給您一些,十二個月之後全部還清,然後給您店鋪的一成紅利,每年發放一次。”
夏曉喝了口茶,潤潤嗓子,接著道,“您不放心夏某可以跟您簽一份合同,如果這十二期的銀子您沒收到,您有權收回房屋所有權,夏某毫無怨言,至於紅利,您現在孤兒寡母,雖然有些錢,可總不能老是坐吃山空吧,有這一成紅利,雖不能錦衣玉食,可是總是不至於餓肚子,總是個退路不是?您說呢?”
文弱婦人被夏曉說的有些心動,卻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便道,“那夏公子能給我時間考慮一下麼?畢竟不是什麼小事,還是跟婆婆商量一下的好。”
送走了夏曉,韓王氏轉身回到內屋,便對婆婆說起了事情的經過。
顯然婆婆對於這種大事也沒什麼主見,隻能等晚上兒子回來一起商量了,兒子正在學堂讀書,算是個讀書人,許是知曉些利弊也能拿個主意。
晚上,韓王氏的兒子便回來了,吃過晚飯,一家人商量起來。
“母親,這個夏驍是什麼人?竟然想出如此絕妙的主意,您聽我說,這件事對咱們隻有好處絕無壞處,而且咱們雙方互惠互利,兩全其美,真是妙哉妙哉,真想見識一下這子瑜兄。”話裏話外竟透露出一絲敬意,顯然此人並不是一個迂腐之人。
這唐朝的讀書人顯然不似明清時代的讀書人一般受八股文荼毒,思維僵化,隻知讀書,大唐民風開放,對於一些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很強,又因李家祖上有胡人血統,所以對於外族人也是比較寬容的。不然哪來的大唐盛世,現在大唐的先皇,李治的爹,可是被蒙古人叫做天可汗的存在啊!(ps:不要打岔,曆史中有記載的,李世民一生征戰,征高麗敗突厥,堂堂正正贏來的。)
而他的兒子李治確為何比李世民在世的時候版圖還要大的多?因為他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也亦懂得休養生息,卷土重來,他注重民生,知人善用,並非曆史上昏聵無能,膽怯懦弱。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三征高句麗,都無功而返,而在高宗時期,李治知人善用,破百濟,滅高句麗,這時版圖已經達到了唐朝最大的時期,而且也有於李世民貞觀之治齊名的永徽之治,曆史中稱讚有貞觀遺風,國力亦比唐太宗在世之時強大了不知凡幾。
而且就膽子而言,未必李治就是怯懦了,就在李治還是太子之時就敢和武才人偷情,給自己的皇帝老子戴綠帽子,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若是被李世民知曉,就算死不了,那太子也是甭想做了,有這件事情上而言,李治幾乎是可以說膽大包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