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座城市的根與魂(1 / 2)

一座城市的根與魂

當代視線

作者:姚遠

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六盤水。從1965年成立西南煤礦指揮部,到1970年成立六盤水地區,再到1978年12月建市,六枝、盤縣、水城這三個原先分屬於不同地區、偏遠落後的農業縣,整合、建立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城市。

十萬大軍奠定基業

“守著富礦山,過著窮日子。”這句話說的,正是1964年以前的水城。

雖然名字裏有“城”,但水城能稱得上“城鎮”的隻有縣機關所在地,麵積僅0.14平方公裏,人口不足1萬。雖然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建國之後也進行了初步開發,隸屬於畢節地區的水城卻依然以農業為主導,礦業、冶煉業隻能算是農業的附庸和補充。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六枝(時稱郎岱)和盤縣,前者隸屬於安順地區,後者隸屬於興義地區。統計資料顯示,1949年末,六枝(郎岱)、盤縣、水城三縣總人口為83.33萬,現價國民生產總值3817萬元(人均45.81元),工業總產值僅為239萬元,所占比例為6.26%。

邊遠閉塞、發展緩慢、文化落後,這樣的境況,一直持續到1964年。

1964年5月,黨中央做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六枝、盤縣、水城以其區位優勢和煤炭資源,在西昌會議上被確定為西南三線建設的主要煤炭基地,與攀枝花鋼鐵基地形成 “煤鋼聯盟”。

是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進入了人跡罕至的梅花山,貴昆鐵路全麵複工,全線施工隊伍達到30萬人。

1965年1月,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在六枝成立,大規模的煤礦建設拉開序幕。年內,六枝礦區、盤縣礦區、水城礦區均成立了人民委員會和政府。

與此同時,大量企業開始內遷,從老基地、老礦區抽調的職工人數也成倍增加。當時煤炭部對所屬工程處統一編名,全國共編95個工程處,其中參與六盤水煤礦建設的有27個,占總數的28.4%。

一趟又一趟的蒸汽機車在貴昆鐵路上來往,拉來了一車又一車的設備、建材和原料,送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勘探、設計、建設工人。三線建設期間,六盤水先後調進煤礦基建隊伍63000人,鋼鐵、電力、建材等方麵的建設項目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加上從本地招收的民工隊伍,總數超過了10萬人。

這是一場氣勢恢宏的會戰,10萬大軍在荒山野嶺間艱苦創業,從零起步、一磚一瓦、奠定基石;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建設,10萬大軍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創造了令人驚歎的速度和成果。

10個月——續建六枝煤礦、修建輕便鐵路和準軌鐵路、新建地宗篩分廠四項工程竣工。

7個月——盤江化工廠(六七一廠)從勘測到主體廠房完工。

5個月——水城鋼鐵廠從確定廠址到完成施工圖設計。隨後,路、水、電、風全通,15000人的住處、預製場、石場和設備庫、材料庫建設完成。

這樣的記錄比比皆是。“地宗大會戰”、“創業汪家寨”、“建功下雲盤”、“奮戰爛泥塘”、“征服摩天嶺”……建設者爭分奪秒、連創記錄,使六枝、盤縣和水城三個礦區的麵貌日新月異。大片的荒地建起生產廠房,延綿的大山鋪就鐵軌公路,荒蕪的地區變得人聲鼎沸,前沿技術、先進理念、社會事業、工業文化和城市文明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四大產業引領發展

1966年1月1日,六枝礦井投產,挖出了六盤水三線建設的第一車煤。

自此,三個礦區的建設愈發火熱。除了礦井、選煤廠及煤礦專用器材設備生產廠外,還遷入或新建了撫順火藥廠、大華製藥廠、徐州煤礦機械廠、盤江化工廠等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隨著煤炭工業發展,鋼鐵、電力、建材等產業也逐步壯大,水城鋼鐵廠、水城水泥廠、水城發電廠等大型企業相繼建立。據統計,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在六盤水投資29億元,其中工業基本建設投資24.85億元。

大規模的人口遷入、大批量的企業建設、大幅度的資金支持,使得六盤水的工業體係初步形成,並推動了城鎮的壯大和變遷。

1966年2月,三個礦區改為“特區”,行政區劃進一步擴大。

新興的特區並非隻是單一的生產基地。這裏有貿易公司、糧油公司和供銷社,有人民銀行、學校和醫院,還有糧田菜地——按照“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方針,特區如同城鎮一般熱鬧,機構設置健全、生活設施齊備、社會事業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