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黨建引領園區建設(1 / 2)

以黨建引領園區建設

黨建經緯

作者:許斌

“這是盤縣在新常態下,發揮黨組織的核心戰鬥堡壘作用,把黨建和產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充分整合資源,調動各方建設園區積極性,加快推進山地高效農業發展,推進農村轉型升級的積極探索。”近日,盤縣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杜軍,對盤縣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範園區聯村黨工委(以下簡稱聯村黨工委)工作作出了高度評價。

成立聯村黨工委

整合園區資源

六盤水市盤縣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範園區,是依托盤縣與水城縣交界處的國家級華南地區最大高原濕地(試點)建設,在盤縣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園區,規劃麵積275平方公裏,總投資51億元,已完成投資近4億元。

為促進園區資源整合,搞好產業布局,2013年普古鄉黨委提請縣委同意設立園區聯村黨工委,由普古鄉黨委書記徐天和兼聯村黨工委書記,園區8個村支部書記為副書記或委員、鄉黨委組織委員為副書記。後改由普古銀湖合作社理事長陶正學任黨委書記。

聯村黨工委成立後,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和領導作用,發揮園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優勢,在推進產業布局、資源整合,促進臨近8個村同步小康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

調動各方力量

做大園區規模

聯村黨工委通過調動各方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增強園區的凝集力,做大園區規模。

聯村黨工委書記陶正學,是舍烹村白手起家又心懷愛心的苗族企業家,是普故鄉首先引進的在外商人。2012年5月,陶正學帶領舍烹村465位村民成立了“盤縣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3年4月,又成立“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公司”,傾力打造集種植、養殖、加工、生態旅遊為一體的“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項目,以帶領全村共同致富。看到舍烹村各項事業有聲有色,周邊各村羨慕不已,都想搭上舍烹的發展快車。聯村黨工委的成立,讓周邊各村的發展和轉型有了新機遇。

水壩村距舍烹村近8公裏遠,看到舍烹人熱火朝天幹事創業,水壩村村民有心把土地租給合作社開發,但因距舍烹太遠,與舍烹交往不多,對參與園區的建設心中沒底。正當他們苦思出路時,聯村黨工委成立了,水壩村村支書毛成富成了聯村黨工委委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園區流轉水壩村的土地,讓水壩村村民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掙錢。今年初,水壩村村民在土地還未丈量的情況下,冒雪種了500畝刺梨,目前又完成300畝苗圃基地的土地流轉。

積累集體經濟

優化產業布局

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園區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族文化,隨著交通等發展條件的改善,發展潛力巨大。聯村黨工委積極整合園區土地、人力、資金等各種要素和資源,促進園區轉型。

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積累。聯村黨工委成立後,決定在原來租金不變的情況下,每年每畝土地再增加20元工作經費,用於各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各村再派專人負責土地流轉和由此帶來的矛盾糾紛調處。這不僅提高了8個村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還消除了村級集體經濟空白,目前8個村的集體經濟積累已達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