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十裏錦江畫廊上的文化盛宴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陳小燕 楊勝治 田賽
船槳舞動,龍舟競渡。一年一度的傳統龍舟賽事,已成為銅仁市碧江區各族群眾體現昂揚向上、追求美好精神的文化盛會。
“多年來,我們充分挖掘龍舟的文化內涵,整合錦江水鄉文化資源,將賽事、泛舟、文脈、美食等貫穿龍舟旅遊產品,旨在打造一場‘精彩的、全民的、豐富的’龍舟文化盛宴,實現‘文化搭台’、‘產業唱戲’、‘旅遊受益’相得益彰的鯰魚效應。”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陳代文說。
龍舟賽事曆史悠久
風光秀麗的十裏錦江水流清澈,常年保持在國家級二類水質,為龍舟競賽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錦江兩岸居民就盛行端午節劃龍船的習俗。沿襲至今,形成了以祭龍船、點龍睛、船下水、比賽、搶鴨子、係列垂釣等為一體的獨特傳統龍舟文化,龍舟已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2009年,碧江區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稱號;2011年,銅仁賽龍舟作為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逢龍舟盛會,錦江河中數百艘龍舟劈波斬浪來往穿梭,浪花四濺;河道兩岸人聲鼎沸,熱鬧非常;台上戲曲、舞龍、舞獅等表演精彩紛呈。在一年一度的鑼鼓聲中,有著上千年燦爛曆史的中華文化就這樣默默地傳承著。
龍舟文化催生旅遊升級
多年來,碧江區委、區政府將賽龍舟傳統競技運動作為傳承文化、促進旅遊資源開發,宣傳碧江、展示碧江的載體,“中國傳統龍舟之鄉”文化旅遊品牌越來越響。
“大明邊城,貴州開‘史’的地方。”地處錦江河畔的大明邊城是碧江區重點打造的文化產業基地,也是貴州省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之一。這裏水深麵闊,水流平緩,兩岸風景秀麗,是賽龍舟的絕佳場所。碧江區投入100多萬元在此打造龍舟基地,把賽龍舟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中,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產業文化和旅遊營銷有機相融,構建曆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鬱、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型基地。目前,龍舟基地建有長900米的4條水上賽道,主要以承接國內外龍舟比賽和龍舟訓練為主。
因為龍舟賽事的成功舉辦,大明邊城文化旅遊產業基地的文化內涵得到提升,厚重的曆史底蘊得到逐步挖掘;也因為依托大明邊城這個文化旅遊產業基地,碧江乃至銅仁的傳統賽龍舟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
“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已成為銅仁的一張城市名片,成為助推碧江區經濟發展、旅遊產業化、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40萬碧江人民正是秉承‘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的龍舟精神,凝聚了共享發展成果、共建全麵小康社會的共識,昂首闊步行走在全麵率先小康的大道上。”碧江區委副書記、區長楊彪說。
2008年以來,碧江區先後舉辦了中國國際龍舟邀請賽、第四屆全國傳統龍舟大賽,2012、2013中華龍舟大賽(貴州·碧江站)和2014年中國傳統龍舟大賽等全國性賽事。(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