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研製出自動步槍(1 / 2)

夕陽從西山上斜射過來,地麵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李德站在窗前,凝望著那朵毫無瑕疵的白雲,在藍天的襯托下吧,她顯得出特有的純潔與端莊,正如同淑女般漫步在天空中。忽然,她一下子漲紅了臉,變得是那麼的羞澀而又嫵媚,正慢慢地、不可避免地往山的那一邊墮落。

李德兩個月以來第一次來到山莊,但沒有時間享受詩情畫意,從早上開始的政治局會議已經開了十個小時了,議題一個接著一個;爭吵無休無止,惡話相加與反唇相譏成了便家常飯,捶胸頓足和咆哮如雷的鏡頭隨時可見。本想監視自己老公的貴夫人們早就嚇得落荒而逃。

會議內容像西瓜皮擦屁股——沒完沒了:卡廷事件的應對方案製訂以後,施佩爾成了主角,他喋喋不休地彙報突擊步槍,光是解釋突擊步槍的概念就花去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一戰結束以後,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各國的軍事戰略戰術理論也相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戰後的幾次局部戰鬥中,雙方步兵的作戰距離比起一戰時期大大縮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戰鬥都集中在400米的距離之內。

在這個距離內,各國裝備的步槍射程超出了需要。無論是德國的毛瑟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還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有效射程都超過600米,標尺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傳統步槍的威力過大,遠遠超出實戰的要求。

同時,步槍的射速不高,士兵們手忙腳亂地扳一下槍機打一發子彈,一個老兵使出吃奶的力氣,每分鍾也不過發射10到12發子彈。

這樣一來,出現了矛盾:一方麵步槍的射程過剩,一方麵步槍的射速太低,火力不足。為了加強火力,衝鋒槍應運而生了。

在二戰爆發前,除了崇尚武士道,舍不得子彈、退掉子彈拚刺刀的日本外,所有發達國家都裝備了衝鋒槍。衝鋒槍射速高,每分鍾可以發射上百發子彈,火力非常猛。例如蘇聯著名的波波莎衝鋒槍使用7.62毫米手槍彈,戰鬥連發射速105發/分,還有71發子彈的彈匣。張鼓峰和諾門坎戰鬥中,當日軍端著三八大蓋蜂擁而來時,被蘇軍的衝鋒槍像割麥子一樣掃倒,戰場上到處躺著被打死篩子的皇軍屍體。

但是衝鋒槍使用的是手槍子彈,有效射程均不超過150米,實戰中還不到100米。也就是說,超過150米距離時衝鋒槍的準確性大打折扣,子彈也打不死人。

衝鋒槍的射程是150米,步槍的500米,中間有一個150米到400米的火力的空檔。各國步兵部隊一般通過輕機槍來彌補。但是輕機槍在基層步兵中裝備較少,而且射速問題解決了,射程過剩的問題仍然存在。在戰鬥中,衝鋒槍需要大量的手槍子彈,步槍、輕機槍也需要大量的步槍彈藥,步兵同時裝備衝鋒槍、步槍和機槍,就是說後勤人員必須同時準備兩種彈藥。

如果把步兵武器彈藥統一口徑,對於各國的軍工生產和後勤係統是一個極大的幫助。為此,從三十年代末,各國開始研製突擊步槍。他們希望能夠生產出一種把步槍和衝鋒槍的特點合一,能夠代替現有步槍、衝鋒槍,甚至輕機槍的一種武器。

1938年,德國黑內爾公司受軍方的要求,開始著手研製自動步槍的工作,開始研究必然遇到很多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無法有效解決現有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在連續射擊中的穩定問題。但是,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自動步槍的研製受到了德國軍方的重視,研製速度明顯加快。由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擔任方案設計師,提出用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代替原有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這是劃時代的觀念。

1941年經過反複實驗後德國研製成功一種7.92×33毫米步槍短彈。這種子彈長度比原有毛瑟步槍彈縮短三分之一,使得槍的後坐力大大減小,解決了自動步槍無法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

在研製生產上,元首和施佩爾的作法是引入競爭機製。為了加快研製步伐,元首和施佩爾讓卡爾-沃爾特公司也介入研製自動步槍。黑內爾公司坐不住了,連續加班一個月,於1942年6月,製造出了使用7.92×33毫米步槍短彈的50支樣槍。稍後,卡爾-沃爾特公司也不甘落後,研製出50支樣槍。經過德國軍方槍械專家的嚴格測試,最終黑內爾公司的MKb42(H)步槍由於綜合性能的優越而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