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蒙特證實,米沙說的蘇聯駐華使館武官崔可夫將軍,正是日前被德軍打得滿地找牙的敗軍之將——蘇聯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副司令員兼62集團軍司令。
哈爾科夫慘敗後,蘇軍發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以朱可夫為首的一個全新的指揮官群體卻開始漸漸嶄露頭角, 獲得了權利——精力旺盛、冷酷無情是他們的特征,而這些特征使得政治委員和內務人民委員會對他們都畏懼三分。朱可夫所采取的整頓措施讓許多年輕的官員看到了自身發展的希望,並且對紅軍目前所遭受的恥辱大為憤怒。
二是蘇聯麵對生死攸關,斯大林發布了更為嚴厲的“決不後退一步”的命令,對各級指揮員實行嚴酷的連坐法。在斯大林對軍隊實行政治迫害的恐懼氣氛之中,瓦西裏?崔可夫將軍作為新生群體中最冷酷無情的一員,擔任了斯大林格勒的城防司令。
崔可夫的喜怒無常與朱可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身體強壯,長著一張線條粗獷的臉,一頭濃重的頭發,這些更加凸顯了他作為俄羅斯人的典型特征。他毫不掩飾地表現著典型的崔可夫式的直率的幽默,然後露出他發黃的牙齒大笑。蘇聯宣傳資料將他視為十月革命的典型產物。
在德蘇戰爭爆發的前六個月中,崔可夫一直在蔣介石政府中擔任蘇聯駐中國使館的武官一職。後來他被蘇聯政府召回國,擔任駐紮在圖拉的一支預備役軍隊的代理指揮官。早在7月初,崔可夫在脊柱受傷還未痊愈的情況下就接到蘇聯政府的調遣命令,要求他帶領尚未訓練成熟的預備役軍隊,也就是後來的第64集團軍,去攔截頓河西部德軍的進攻。
7月16日,在政治委員康斯坦丁?科克維奇?阿布拉莫夫的陪同下,崔可夫來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線指揮部。此後,他以鐵腕手段治理軍隊,尤其是他殘酷無情地實行連坐法,讓部下噤若寒蟬的同時,也確實讓廣大蘇軍官兵與德軍拚個魚死網破。斯大林提出“決不後退一步”, 崔可夫加了一句:“我們決不離開斯大林格勒”。其結果是讓德軍重兵花了半個月時間才攻占這座城市。
屋子裏一片寂靜,大家都望著元首。李德意識到自己剛才思想又拋錨了,便朝米沙看了很久,“……你繼續。”
於是米沙又繼續講述來自東方的消息……
←←←←←←←←←←
1941年10月2日,德國軍隊出動35個師的兵力向莫斯科發動大規模進攻。
就在斯大林惶惶不可終日地指揮蘇聯軍民進行莫斯科保衛戰的關鍵時刻,蘇聯方麵得到了一份絕密情報:如果德軍攻下莫斯科,日本就要進攻蘇聯遠東。完全可以想象,這份情報對最高統帥斯大林的觸動有多大。自德蘇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最擔心的就是蘇聯在東西兩線腹背受敵,因而對於日本方麵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極其敏感。
1941年11月12日,斯大林第二次致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提出了在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的情況之下中共采取軍事行動的問題,斯大林希望中共方麵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長城內外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通過共產國際向中共中央、毛澤東施加壓力,不斷要求毛澤東派遣部隊盡一切努力向日軍發動進攻,以配合蘇聯紅軍,牽製日本關東軍。1942年2月27日,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書記處會議上不點名地批評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指望蘇聯勝利,卻又不積極開展軍事行動,力圖自保”。
麵對批評和壓力,毛澤東不為所動,規定1942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它武裝力量的中心任務仍然是積蓄力量,恢複元氣,鞏固內部,而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蘇聯。同時,中共的力量像撒胡椒麵一樣遍地開花,集中起來也非一日之功。
實際上,毛澤東高瞻遠矚,在抗戰前早就秘密擬訂了對抗日方略:“一分抗戰、二分宣傳,七分發展。”平型關戰鬥是林彪抗命的產物,百團大戰正如事後對組織者彭德懷批評的那樣,事先並未經過中共中央批準。那些宣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學生娃王明很快被踢出局,毛澤東掌管了全局。
從中共的角度考慮,毛澤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的決定是正確的,道理很簡單:魚蚌相爭,漁人得利。在黨內鬥爭中,與其說是毛澤東手段高強,不如說是對方太幼稚、太有信仰,讓學問塞滿了肚子可怎麼也倒不出來,在厚黑學上那幫秀才連學前班的水平都沒有。
斯大林何等的精明,毛澤東的意圖他洞若觀火,而且他也看不起中共武裝。隻是形勢逼人,病急亂投醫,把中共當成了救命的稻草,一遍遍去撈。另外,與世界上的其他共產黨一樣,中國共產黨依靠蘇聯建立健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一直受共產國際和太上皇斯大林領導。“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喊得天響,現在蘇聯有難,理應回報。
但是,斯大林的話毛澤東是可聽可不聽,對自己有利的奉若神明,對自己無利的敬而遠之。對此,斯大林也是鞭長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