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性創新者的基因
組織發展
作者:傑夫·戴爾 赫爾·葛瑞格森 克萊頓·克裏斯坦森
【 原著節選 】
《創新者的基因》
創新者為何異乎常人?
創新者究竟為何與普通人不同?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是因為天賦異稟。有些人天生右腦發達,因此直覺更強,善於發散思維。這是天賦,有則有,無則無。但是這個說法是否真的能得到研究支持呢?我們的研究證實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即創新力技能並不僅僅是天賦異稟,這些技能是可以後天培養出來的。莫頓·列茲尼科夫(Merton Reznikoff)、喬治·多米諾(George Domino)、卡洛琳·布裏吉斯(Carolyn Bridges)和莫頓·哈尼蒙(Merton Honeymon)曾做過這方麵最具綜合性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研究了117對15歲至22歲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創造能力。經過10個創造力測試,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雙胞胎在測試中的表現隻有3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一般性智力因素測試(IQ測試)中,80%-85%的表現都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因此,一般性智力(IQ)(至少按照科學家測算的方式看來)基本上是先天的稟賦,但是創造力則不是。至少對創造力而言,後天教育比先天稟賦要重要。而另外6個針對同卵雙胞胎的創造力測試也證實了列茲尼科夫等人的研究結論:人的創造性行為隻有25%-4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這就意味著,其餘2/3的創新技能是習得的——首先是理解創新技能,然後操練該技能,最終相信自己有創造的能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日本、中國、韓國和一些阿拉伯國家長大的人比較少以創新想法挑戰現狀,也較少產生創新性成果(或是獲得諾貝爾獎),因為他們所在的社會推崇集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崇尚資曆,而非能力。固然,我們的研究中有許多創新者似乎真的是天賦異稟。但重點是他們總是強調自己是從榜樣人物身上學到的創新技能,因為這些榜樣人物的經曆告訴他們,創新不僅是激動人心的,同時也是“安全無虞”的。
如果創新者不僅是天生的,同時也是可以造就的,那麼他們又是如何產出了不起的新想法的呢?我們研究了近500名創新者,並比照研究了近5000名主管,最終得出了5項發現技能,正是這些技能使得創新者不同於一般的主管。首先,創新者仰仗於一項認知技能,我們稱之為“聯係性思維”或簡稱為“聯係”。聯係指的是大腦嚐試整合並理解新穎的所見所聞。這個過程能幫助創新者將看似不相關的問題、難題或想法聯係起來,從而發現新的方向。往往在多個學科和領域交錯的時候,就會產生創新的突破。作家弗朗斯·約翰鬆(Frans Johnansson)將這種現象稱為“美第奇效應”(Medici Effect),指的是美第奇家族將眾多領域的創造者集結在佛羅倫薩,從而產生了一次創造力大爆發。當時,雕塑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畫家和建築家共處一地,各自的領域交錯之後,就產生了新的想法,繼而促成了文藝複興的盛景,成就了史上最具創新力的時代之一。簡言之,創新的思考者能將旁人認為不相關的領域、難題和想法聯係起來。
另外4項發現技能能夠激發聯係性思考,因此它們可以幫助創新者積累大量的基礎創意,創新想法從中產生。具體而言,創新者較常使用的行為技能有以下四項:
發問。創新者是絕佳的發問者,熱衷於求索。他們提出的問題總是在挑戰現狀。比如喬布斯問:“為什麼計算機一定要裝電扇?”他們往往喜歡問:“如果我試著這樣做,結果會怎樣?”像喬布斯這樣的創新者之所以會提問,是為了了解事物的現狀究竟如何,為什麼現狀是這樣,以及如何能夠改進現狀,或是破壞現狀。如此一來,他們的問題就會激發新的見解、新的聯係、新的可能性和新方向。我們發現,創新者的提問與回答的比例(Q/A ratio)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也就是說,在交談中,創新者不僅問題(Q)比回答(A)多,而且問題的價值也很高,至少和好的回答的價值一樣高。
觀察。創新者同時也是勤奮的觀察者。他們仔細地觀察身邊的世界,包括顧客、產品、服務、技術和公司。通過觀察,他們能獲得對新的行事方式的見解和想法。喬布斯在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觀察之旅孕育了他的見解,從而催生了Mac電腦的創新操作係統和鼠標,以及蘋果現在的OSX操作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