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皇上,前方戰局傳來爭報,唐軍援軍已到,我軍前鋒被困戰中。吐蕃世子下令撤退……”
“夠了!”尋憤怒地喘息著,拳頭被捉得咯吱作響,雙眼已然變得通紅,好個吐蕃的主帥尼牟,竟然用這樣方式來對自己進行報複!想當年南詔也是他族皇上所禦封的“讚普鍾”(兄弟)之邦,可是如今他竟然用這樣的方式來對付自己這“兄弟!”
尋算是看透了,可是如今看透又能怎樣?眼下自己隻剩下這三萬的人馬,倘若再不撤退,等到大唐的援軍一到,難道自己真要坐以待斃嗎?
“傳令!”從令簽桶中拿出一支令簽來,尋的心裏格外的疼痛,肩頭仿佛是那五嶽壓著讓人無法喘息。揮手將令丟出,“撤軍!”二字如此地傷感,卻是眾將用鮮血換來……
雖然撤軍命令已然下達,可是真正從那前線能夠撤下來的人卻已然少得可憐。雖然聯軍表麵上稱之為吐南聯軍,可是眼下此次出兵那吐蕃卻著實過分,且不說他們之前以救駕為名聯軍十萬向著漢唐神策大軍發起總攻,卻又以七萬南詔將士為主力大軍與唐軍硬碰。而誰又會料到就在兩軍剛開戰不久,那大唐的援軍便在金吾大將軍曲環的帶領之下趕到了雅州城外,於是聯軍的主動出擊最終變成了被漢唐大軍兩麵夾擊。可是誰又會想到,就在這種緊要關頭的時候,那吐蕃的尼牟世子,竟然眼看不妙,拉著自己手下剩餘的吐蕃將軍獨自開溜,將那近十萬的大軍再次扔在雅州城外的荒野。
可憐的南詔將士,為了救主心切而最終落得如此慘敗的結局。多少熱血被灑在了這片土地上,多少年輕的生命被永遠地留在了這異鄉。然而最可氣的卻還是那口口聲聲說著要共同進退的吐蕃“讚普鍾”們,他們竟然在這關鍵的時候釜底抽薪,以至那前方十萬大軍到頭來所撤退下來還不足四萬,而這四萬人之中,又大多都是那些被置於後方的吐蕃人,真正剩下的南詔士兵不足兩萬。
當尋看著這群從陣前撤回的殘兵之時心都碎了,這難道就是自己從南詔帶來的那群將士嗎?拖著疲憊的軀體,這所剩下的五萬大軍艱能地走在歸鄉的路途之上。都說蜀道難行,難於上清天,之前所來之時所走之路大多為官道,而如今敗退而歸,又聽聞前方斥候來報,眾官道上已然被趕來支援的唐軍將士占領,這官道已然是走不得了,回鄉的路變得格外漫長。
然而也不知為何,或許是今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冷暖季節的交替讓原本就濕潤的南疆一連幾日都是秋雨綿綿。而這樣的天氣也讓人的心裏格外的惆悵,原本已然是敗軍而歸,眾人的心中毅然難受。可是如今又遇秋雨,那濕滑的山道讓人舉步為艱也就罷了,傷口的感染難愈也就忍了,可是如今所遇到的最麻煩的事情卻還不隻是這些。想當年唐軍南征,眾將不想入這山道原因有二,山道難行隻是其一,更加讓人頭疼的還是那山雨之後的濕氣無法從林中擴散,以至產生那濃濃的瘴煙,而這瘴煙因為久久氤氳於林中無法消散而產生的毒瘴,那才是最為讓人頭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