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啟示
先驅論壇
作者:吳希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推進,社會經濟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和問題,這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逆城市化”階段的主要特征和表現極為相似。雖然經過對比分析發現中國出現的“逆城市化”現象實質上是“偽逆城市化”,但是西方“逆城市化”實踐可以為中國城市化順利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城市-農村”關係 “逆城市化” 中國城市化
在區域經濟學中,“城市”和“農村”是其中關鍵並且典型的二分概念,各空間層麵“城市-農村”關係的長、短期變化過程一直與人類活動有邏輯關係,同時這也是實證研究中的焦點問題之一。
中國城市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2013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60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6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311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截至2013年底,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3.73%。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可的城市化一般規律是,一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標誌著城市化進程的開始,超過20%以後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至50%左右成為城市化國家,達到70%時將趨於穩定。按照這個標準,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城市化國家行列,但是相對程度還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城鄉關係經過發展,城市對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功能的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但隨之而來的是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地域空間的擴張,城市規模逐漸擴大,這一方麵反映出城市對周邊區域的功能輻射和擴散作用,另一方麵中國人口基數大、分布不均勻,在城市化發展中,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加劇了人口不均衡分布,致使大城市人口密度過高,隨之一係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一)城市人口居住成本高
城市住房具有典型剛性需求特點,隨著城市化進度推進,原本就稀缺的土地資源,加上城市本土人口對住房的自然增加和外來人口城市住房的新增需求,使得住房的供需矛盾愈發緊張,房價不斷攀升。尤其是2006年以來,房價的漲幅超過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使得城市住房貴、住房難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也是加劇貧富差距的重要影響因素。
出於成本考慮,低收入家庭隻能選擇在遠離市區的郊區購房或幹脆租房居住,居住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是造成很多上班族不得不早出晚歸,將資金和時間花費在上下班的路上,這無形中又增加了生活成本。
(二)城市資源緊張
城市功能的強化和聚集,提供了新增就業崗位,但這與城市人口的崗位需求之間存在供給缺口。大中專院校多位於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校生順利畢業後大多傾向於繼續留在工作、生活條件較好的城市。同時,由於城市擴張使得原本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若當地農村缺少產業發展的支撐,就隻能背井離鄉到鄉鎮或城市中尋找工作機會。由於失地人口缺乏相應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他們隻能從事一些簡單、科技含量低的重體力活,工作時間和收入難以得到保障。
人口數量增加還引發醫療、教育等社會資源愈加緊張。城市常住人口以及富裕起來的農民在遇到健康問題時,都會到醫療水平較高、設施齊全的骨幹醫院就診,這些醫院受到規模局限,接診能力不能滿足需要,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矛盾越來越突出。進入城市的農民中,無論是否能夠在城市購房安家,都會優先考慮將子女安排在自己身邊上學,九年義務教育對於擁有城市戶口的孩子和進城務工子女同樣實行,盡管各城市都相繼為農民工子弟提供了入學便利,但真正實行起來還是困難重重。
(三)城市環境惡化
城市地域範圍逐漸擴大,私家車保有量連年增加,這極大加重道路負荷,上下班高峰時期交通擁堵、行車秩序混亂已經演變成常見的城市現象,由此帶來出行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甚至引發交通事故頻發並加重空氣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