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節 接引三寶!(1 / 2)

問道詰難,互證所學,本是源自古風,上古時代,百家齊放,諸般學說紛至遝來,儒家能在無數學說、無數宗門之中脫穎而出、獨立成教,靠的並非所謂的正氣道德,而是曆代儒修那兼容並蓄、容納四海的胸懷!

大道萬千,何獨儒、釋、道三教鼎立世間、至今香火不絕?

要知道,世間出現過的任何一個論家學說,也同樣貼近大道,同屬萬千大道其中一支!

道者道也,儒釋亦道也,萬千大道之中,三教曆代傑出人物無不是虛懷若穀、相互印證,因果、輪回、天人、鬼神,諸般術法、萬種因素,都在三教典籍中一一顯現。

隻是,諸學說固步自封、不求進取、頑固不化、閉門造車,排斥異教異門之論,獨以本教之旨為大,最終導致香火漸漸泯滅,世間再難尋一蹤影。

被問者,既被為難,亦有所獲,不斷問難,不斷印證,才能漸晉完美之境!

自古問難者,無一不是隱含挑戰之意,在修道中人眼中,問難更是挑戰道心、觸及根本的大事!

十八儒仙無一不是成名千萬載的宗師人物,生平不知被多少人問難、多少人苛問,最後才能悟得萬千大道之一,成就儒仙正果。

如今以十八人圍困一個小小女子,雙方尚在僵持階段、誰也奈何不了誰,這問難既是步虛的機會,也是十八儒仙的機會,若十八人辯不過一個女子,還談何重複儒門光輝?

問得倒辯才無礙的儒仙,步虛可脫身而出。

問不到十八個儒仙,步虛便是羅網之蟲、階下之囚!

以十八人對陣一人,就算厲害如媧皇者,又豈能辯倒十八人?

十八天仙沉默許久,白袍儒巾的紙仙灑然長笑,望著步虛道:“媧皇氣魄,舉世無匹,既是你我相持難下,不若互證道心,方是上策!”

紙仙一出口,便代表著十八個儒仙正式接下了步虛的問難挑戰!

十八人對陣一女子,若不敢接下,十八儒仙還有什麼臉麵麵對天下修士、蒼生萬民?

不論是將來重振儒家、大顯光芒,還是眼前擒下步虛、完成使命,他們都絕不會逃避!

步虛淡然一笑,一股微風輕輕拂動她那秀美長發,原有的束發道冠早早摘去,帶來一股空靈澄淨的美感,令人驚心動魄的絕美麵龐上,一雙滿布智慧的眸子散發著熠熠光芒。

她輕輕負手於後,將萬裏虛空上慘叫、廝殺、呼號、光芒盡數忘去,心中一片澄澈空明,如冰雪初融般的清脆聲音緩緩響起:“敢問諸位道友,天道為何物?”

天道為何物?

修道修道,修的雖是道,求的卻是果,如不得果,何來得道?

話說回來,眼前無數爭鬥廝殺的修士,不過各自追逐、各有理念,對大道理解各有出入,這一問題若是讓天界三神主回答,亦是不同結果,何況十八個各有所長的儒門天仙?

眾仙麵麵相窺,本以為步虛會詰問此戰正邪、甚至詰問他們以多欺少、以眾淩寡、從根本上轟擊道心,令其覺得立身不正、何正天下,從而道心失守、一敗塗地。

然而,步虛這一句天道為何物,卻遠比這些小問更加凶險,她指的是道的本源、而非道的表象,一個回答不好,便是道果震動、正氣難得的下場,如何能不令他們肅穆沉思?

墨休負手笑道:“大道自有不同,以吾觀之,天道為正,覆載萬物,我輩畢生修道,無非上體天心、承接眾意,既得長生之果,又得大道之秘,此一正,天下之先、之本、之源。”

天道為正,這所謂的正,即是善、是仁、是義,也是世間諸般正麵之象。

儒門自負秉承天地正氣道德,所承接的自然是天地大道正義一方,這個回答也合情合理。

步虛宛然一笑,絕美笑容如鮮花盛開,她輕輕的道:“非也,天道非正,正非本源,天道本無,心有正邪,邪亦為道、正亦為道,諸位道友局限一教之旨,猶如井中之蛙,豈知天外之天?”

書仙眸露威芒,戟指怒目的喝道:“荒謬之言,爾乃正道仙人,何出此等逆天之言?”

對儒門來說,天地之間,正氣不絕,有此正,方為天地,如今步虛居然說天道本來無正邪之分,隻是人心有了差別,正本是邪、邪亦是正,那他們圍攻昆侖、為正義之戰而行的諸事,豈不是毫無意義?

眾儒仙麵上俱露譏諷之色,步虛也不著急,她淡然一笑,道:“昔年我徒兒入道之際,曾經在昆侖三問之中問我:順亦為天、逆亦為天,順逆為何俱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