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交通新規下秩序意識須重建
駕照管理新規—闖紅燈扣6分
(編輯/Mike)
新出的交通新規,盡管在細節上仍有爭議,實施之後的效果是否樂觀仍不確定,但仍受到很多人歡迎。加大某些違規駕駛的處罰力度,新手上路要求陪同……種種看似嚴苛的規定背後,實際卻是在強化社會的規則意識。
一個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包括交通道路管理在內的社會各方麵,常處於失序狀態:有規則條款但難以規範,有秩序約定卻總是失序。行人亂穿馬路、車輛橫衝直撞、道路執法者“看人下菜”,包括城市擁堵,都是這種失序的典範。
這種情況下,旨在以重罰達到規範目的的交通新規,自然受到人們期待。但我們也知道,交通亂象並不是單一人群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失序的延展反應。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某位車主起步慢一點、遠遠避讓行人而停下,後麵一排車都會猛按喇叭,催促前車快走;車與車如果相距遠一點,就有後車急著超過來插隊。似乎在我們的道路上,總是容不得半點空間和時間的浪費,大家都要用足每一分時間、每一米距離。
於是,交通新規出台的意義並不能局限在交通道路管理方麵,而應該是對整個社會違規現實的警示。進而,交通新規能否取得該有的效果,在於我們能否重建起一個社會的秩序與規則。因為秩序之於社會,就像規矩之於方圓,也如同準繩之於平麵。一個社會失去了秩序,失去了文明,就會陷入混亂。屆時,再好的交通規則都無濟於事。
一直以城市交通引以為典範的香港,在彈丸之地運行著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卻鮮有堵車。除了發達的公共交通係統,不得不承認的是,港人意識裏秉承的規則與秩序意識,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這就是港人的秩序原則。
今天,當成千上萬的駕車者上路,當更多的路人等候在紅綠燈下,當城市的道路載不動太多的重負,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緩緩蠕動時,我們不得不思考,行人與駕駛者能否各行其道、各守其則,交通文明是否已經做好準備,社會秩序是否能夠重建而作用於生活?
摘自《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