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一條大河,時而寧靜,時而瘋狂,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變而發生變化。生活就是在失與得之間徘徊,是一連串得與失的總和,又何必偏執、何必計較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換一種心境,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態度,就能擁有另外一個世界。
人生短暫,何必計較得失進退
人在各個年齡階段,對人生、社會的看法都會有差異。隨著歲月流逝,時有新的感悟與心得,先前的感悟不斷加以修正。青年時雄心勃勃,憧憬如彩雲繽紛;到了中年,銳氣已失,棱角磨平,遇事便實際而少幻想,平和而少偏激。
有位朋友,年過不惑,雖無一官半職,單位又屬“清水衙門”,他卻對自己的一切十分滿意。在一次閑聊中,他說:“人生隻有短短幾十年,何必太計較得失進退?一切看開一些,少些欲望,也就少些失望,多些滿足。你看我雖收入不多,不也活得很好?”
相信他並非無奈而故作輕鬆,而確實是對生活中的事情看得開,因為他一直工作兢兢業業,待人熱情大方,總是笑容可掬。“看得開”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經受了諸多磨難,邁過了無數門檻,曆練既久,才進入練達的境界。古人也看清了這種現象,因此歸於“四十而不惑”。一個社會無論人們怎樣奮鬥,結果總是造就一個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層的總是多數。身處底層,並不說明你就無能,更不說明你就無德,誰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運,這取決於許多主客觀條件。但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由各人選擇的。
“看得開”說起來輕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現實的誘惑不經過一番靈魂的拚搏,是難以抵擋的。生活中存在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頭上,你就會心理不平衡,甚至夜晚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不能寐。要使心理平衡,最終還得靠“看得開”這根杠杆來調節。
然而,“看得開”並非徹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得太透,從生到死一覽無餘,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甚至生和死都可以畫等號了。把人生看得太透的,畢竟是少數。有人說自己“看破紅塵”,其實多屬於自以為是。
人在正常環境中都想通過努力勞動來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使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好。魯迅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將“不滿足”合理把握在一個適當的度內,可以成為使人奮發向上的內驅力。消極頹廢和瘋狂爭名奪利一樣,都是不健康的社會現象。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看待人生呢?看待人生,應隔著一層麵紗,這層麵紗由世界的無限性織成,透過它時時產生美好的遐想,總有目標在吸引自己,又不糾纏於眼前的得失。這層麵紗便是“看得開”。“看得開”並不是由於無望而消極沉淪,更不是因為絕望而自我麻醉,而是由於對生活的熱愛消融了諸多不如意,始終保持開朗的心境。
有段寓言很有意思:如果斷了一條腿,你就該感謝上帝沒有折斷你兩條腿;如果斷了兩條腿,你就該感謝上帝沒有扭斷你的脖子;如果斷了脖子,那也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了。
國王喜愛打獵。有一次在追捕獵物時,不幸弄斷了一截食指。國王劇痛之餘,立刻召來大臣,征詢他們對意外斷指的看法。宰相仍輕鬆自在地對國王說,這是一件好事,並請國王往積極方麵去想。
國王聞言大怒,以為宰相幸災樂禍,即命侍衛將他關到監獄。
待斷指傷口愈合之後,國王又興衝衝地忙著四處打獵,卻不料禍不單行,被叢林中的野人埋伏活捉。
依照野人的慣例,必須將活捉的這隊人馬的首領獻祭給他們的神。正當祭奠儀式剛剛開始,巫師發現國王斷了一截食指,而按他們部族的律例,獻祭不完整的祭品給天神,是會受天譴的。野人連忙將國王解下祭壇,驅逐他離開,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獻祭。
國王狼狽地回到朝中,慶幸大難不死。忽然想起宰相所說,斷指確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將他從牢中釋放,並當麵向他道歉。
宰相還是保持他的積極態度,笑著原諒國王,並說這一切都是好事。
國王不服氣地質問:“說我斷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說因我誤會你,而將你關在牢中受苦也是好事,我就不懂了。”
宰相微笑著回答:“臣在牢中,當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麼,今天陪陛下打獵的大臣會是誰呢?”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擁有很多東西,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一個人不可能毫無失去就能完全擁有,那不是真正的生活,也沒有了生活的意義。有時失去意味著另一種獲得,有時失去讓我們發現還有其他美好事物依然存在,也因此,這樣的獲得和存在會更讓人珍惜。
生活有時也會因為一些失去反而變得更完美。失去了,我們還可以爭取找回來,如果找不回來,還可以去發現新的更好的。當我們失去愛人,別忘了還有夏天的熱烈,可以讓我們再次尋找;當我們失去愛心,別忘了還有春天的溫馨,而春能讓我們找回那顆愛之心;當我們失去了希望,別忘了去秋天的收獲中尋覓;當我們失去意誌,別忘了還有冬天的堅韌讓我們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