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四軍生活追憶(1 / 3)

新四軍生活追憶

往事錄

作者:鄭青如

“黃花塘”這個在黨史、軍史上頗有曆史意義的地方,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新四軍二師羅炳輝師長、譚震林政委領導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1942年冬,日軍在蘇北進行大掃蕩,原在江蘇鹽城的新四軍軍部,轉移到淮南黃花塘紮營,一直到1945年8月日軍投降,抗日勝利。

黃花塘一帶是一片平原,村莊麵積很大,沒有一幢樓房,除了極少數原是地主住的磚瓦房外,全部是用土坯壘起來的草平房。新四軍軍部的首腦直屬機關和主要指揮員,都分住在附近的村莊裏,全都隱蔽在綠茵茵的樹蔭下,環境十分幽靜。黃花塘距津浦鐵路隻有五六十裏,向南過長江就是南京,交通和對外聯絡都十分方便,所以從敵占區到根據地來的地下工作者、民主人士也常彙集在此。

黃花塘對我來說,非常親切,印象也特別深。因為那是我在1942年到達根據地的新四軍江淮大學參加革命後,被分配到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新四軍軍衛生部。那時我23歲,朝氣蓬勃,滿懷革命理想。在1944年春暖花開的4月,我從淮北仁和集出發,渡過淮河,步行五六十裏到達黃花塘軍部報到。從此脫下便衣,穿上全新的軍裝,帶上軍帽,當上一名光榮威武的新四軍戰士,這是我向往已久的願望,心裏不知道有多興奮!

軍衛生部是軍直屬機關之一,它所屬的醫院、軍醫大學、療養院,都在距黃花塘隻有三四裏的常莊、河頭等幾個村子。我們經常到黃花塘聽報告,由軍首長傳達上級指示,分析戰爭形勢。那時沒有禮堂和講台,作報告的首長都站在樹蔭底下的一張桌子後,我們都坐在台前的空地上,自帶背包或小板凳,膝蓋上放著筆記本,邊聽邊記,十分認真,唯恐漏了一字半句。因為上級的指示和重要信息,我們有幸先知道,對此感到十分榮幸和驕傲。我在黃花塘見到過的首長和名人有:陳毅、饒漱石、譚震林、羅炳輝、曾山、賴傳珠、張愛萍、潘漢年、葉飛、粟裕、汪道涵、方毅、胡立教、範長江、劉長勝、劉曉、陳同生等。

當時陳毅軍長常在延安,饒漱石是新四軍政委,主持軍部日常工作,所以他給我們傳達形勢報告的次數最多,我對他的印象也特別深。饒政委中等身材,灰布軍裝,濃眉濃鬢,兩眼炯炯有神,說話帶江西口音。時常戴八角紅軍帽,態度嚴肅,很有政治家風度。他的報告既概括又具體,分析透徹,簡明扼要。據軍部接近饒政委的同誌說:政委辦事非常嚴謹、認真,對同誌們要求嚴格,但待人和藹、親切,大家對他印象很好。饒政委夫人陸璀同誌,是清華大學畢業生,是“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領導成員之一。當時她擔任地方工作,不穿軍裝,平時常住在老鄉家裏,和老鄉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深受群眾愛戴,從來不以首長夫人自居。

饒政委夫婦深得大家的愛戴,提起他們,仰慕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建國後不久“高饒事件”後,饒漱石的名字從此消失了。至今尚未得到複查。第一次的印象是最深最好的印象,我對饒漱石的印象也是如此。

當時,在敵占區的地下工作者和全國的一些民主人士,常到黃花塘來,我們也常接通知去聽報告。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位是潘漢年和範長江。

有一天上午我們去聽新四軍聯絡部副部長潘漢年的報告。他從我的家鄉上海敵占區來根據地談形勢。潘漢年是重慶有名的才子潘梓年的弟弟,是個傳奇式人物。我對他的報告十分感興趣,至今記憶猶新。

那天,在台上作報告的潘漢年,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身穿一件黑色皮夾克,下身是一條黃軍褲,一雙高筒皮鞋幾乎及膝。頭戴一頂軍帽,顯然不是他自己的,與他的衣服很不相稱。他的打扮很特殊,但是卻顯示他的身份。他說的是江蘇宜興口音,稍帶上海腔的普通話。他講的內容是在敵人的心髒上海、浙江、香港等地神出鬼沒的地下鬥爭。他立足上海,通過各種關係活動,為新四軍籌集經費、運送彈藥、做統戰工作、購買藥品。通過輪船、火車、汽車運送到敵後根據地。他又經常喬裝成商人、教師、文化人、大老板,通過封鎖線和敵人的關卡、檢查站,在各種關係掩護下,進行活動,做統戰工作。潘漢年講的內容情節,既曲折又驚險。我在中學時讀過一些武俠、驚險小說,但是那是虛構的,曾經使我一度入迷。現在,報告人講的不是虛構的小說故事,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對敵鬥爭實情,是革命者用生命,勇敢機智去贏得的真實故事。有什麼小說能比這樣的革命情操更為高尚?有什麼品德比這種為了理想、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英勇事跡,更能被人頌揚呢?我是剛步入革命隊伍的新兵,單純熱情。潘漢年的鬥爭經驗對我來說,猶如海綿吸水一樣,吸取了革命的營養,堅定了我的人生方向和革命意誌,為我後來在上海從事地下鬥爭的艱苦歲月中,打下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