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受李謙之邀,來到滕王閣,滕王閣的美景霎時讓鄱陽眼前一亮,要知道,自己對滕王閣是仰慕已久,可從沒去真實地拜見過。如今,真正來到勝地,豈不讓人快哉。他知道,滕王李元嬰,江湖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嗬嗬,說起來,對於李謙這號人物,鄱陽還真不知道。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裏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是其真實寫照,使其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滕王閣選址在古代屬於風水寶地,也就隻有達官貴人才能擁有它,也就看出此人在當地的名望了。
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依城臨江,瑰偉絕特,步入閣中,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鄱陽在李謙的指引下,緩緩進入滕王閣,進來才知道,這裏又是別樣天地。鄱陽忍不住驚歎巧奪天工,神工鬼斧了
滕王閣主體建築高達數十丈,抬頭仰望,直破雲霄,其下部為象征古城牆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麵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征城牆的台座)。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麵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製。
主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采用秦皇漢武彩畫中的“白蘭玉碾”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鬥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製,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杆油古銅色。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
除了閣廳的舉世無雙,後花園更是美不勝收,進入園區,園內綠草如茵,鮮花吐豔,環境優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莊嚴雄偉,最富盛名的當然為園中“銅鑼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
“馬踏飛燕”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龍雀。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用閃電般的刹那將一隻淩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表現出一種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
鄱陽一幹人等在滕王閣逗留了幾天,可是他們沒看到滕王李元嬰,據門客說,滕王李元嬰向來神龍見首不見尾,有人說其工於畫工,有人說其癡迷琴棋書畫,更有甚者說其熱衷於江湖武功秘籍,其兒子武功都能出神入化,怎麼能夠少了其父輩樣的世外高人了。但是鄉裏人都稱其為大大的善人,名身在外,江湖也就即係開始他的傳說。
正當鄱陽等人拜別之際,突然傳來消息,滕王李元嬰真正地消失了。滕王閣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李謙告知希望鄱陽留下來,鄱陽等人便留了下來,而另一邊,一大批江湖人馬正向滕王閣開來……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解說,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