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的時間真不短,從本世紀10年代,一下子就“看”到了如今。其間還形成過兩度高潮——首先是在30年代,雖然抗日戰爭爆發,梅、程二位“大角兒”停止了舞台生涯,但是稍遜一籌的名伶風起雲湧,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另一度高潮是在50年代,其時天下太平,經過了戰爭創傷的京劇又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

其後,中國大陸出現了“文化大革命”,被摧殘的東西比比皆是,唯獨京劇在一種畸形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一度出現過“八億人民八個樣板戲”的情況。“文革”結束,京劇傳統戲終於“複出”,乂掀起重新認識傳統和恢複流派的熱潮,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中期。但是從80年代之初開始的改革、開放,很快就從經濟領域波及到文藝領域,外來的文藝形式嚴重地衝擊著京劇。更重要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職能問題,受到了以經濟為中心的新時期的嚴重挑戰。外來的文藝形式,有一個共同特點:輕鬆愉快,短小隨意,很適合勞作了一天的人在業餘時間消閑。它們很快適應了現實社會,和需要它們的人們很快取得了協調,於是站住了腳,生根開花了。而50年代以來的京劇欣賞活動,也或多或少和其他文藝形式一樣,受到了政治的製約。政府有關部門經常在關注京劇院團“演什麼”和“怎麼演”。現在則不同了,政府職能率先轉變,政府不再幹涉京劇院團“演什麼”和“怎麼演”,而京劇院團自身還沒有意識到這種轉變給自身帶來的,是一種應當“重新找路”和“重新適應社會”的積極行為,因此徘徊、猶疑、等待……使京劇院團一再貽誤良機,越來越和時代的節奏不能合拍。

現在麵對京劇界的,是現實中這一大堆問題:演戲不上座兒,無法自給自足,演出質量持續下降,整個劇種的優勢已然消失,政府和領導部門時常搞一些短期行為,結果隻能得到短期繁榮的表象,事後的後遺症反而危害著京劇的繼續生存。

看來,是得認真對京劇做一番學術研究了,需要由表及裏、再由裏及表地反複雙向研究。現實存在說明:京劇所麵對的世界已然大變,京劇本身要不迅速適應,恐怕就更要拖整個文藝界的後腿了。

怎麼認識京劇的現狀?怎麼為京劇確定、采取新的對策?每個研究者都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個人的看法則是,京劇已然進入了一個新的審美階段,其特征就是“品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