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裏斯本:一座讓靈魂自由的城市(1 / 1)

裏斯本:一座讓靈魂自由的城市

浮光掠影

作者:京京

葡萄牙的裏斯本是一個讓靈魂自由的城市,它毫無門第之見,沒有時間觀念,古舊、容忍、慢吞吞、色彩絢爛,令人著迷。走在破碎的石子路上,你不必高雅,不必奢華,甚至不必循規蹈矩、裝模作樣。其實,裏斯本是一個沒落的城市,曾經輝煌的曆史在1755年大地震中隻剩下殘舊的印記,而今時今日裏斯本人在歐洲經濟危機的重壓下,也麵臨失業的各種生活壓力。但是,對於一個旅人而言,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不時髦,不優雅,卻依然快樂、熱鬧,任由時間流逝,故事沉澱。

在阿法瑪,釋放你的靈魂

裏斯本其實是一座建在7座山丘上的城市,你若有力有閑,不妨爬上7處製高點,俯瞰層層疊疊、宛如積木般的房屋。

而古老的有軌電車則是漫遊老城最有趣的交通工具。這裏的電車公司擁有140年曆史,聽說是歐洲最古老的電車之一。其中,28路電車路線最精彩,幾乎經過全程最美的區域——阿法瑪、上城區、巴夏區和奇亞多區,看盡老城、新城、古堡、廣場的如畫美景。

城東的阿法瑪區到處是陡峭狹窄的大街小巷,兩邊都是五顏六色的老房子。據說這個區是當年地震中的幸運兒,老房子得以保留至今。電車便在叮叮當當聲中,搖搖晃晃地開過來,許多淘氣的小孩和年輕人,會趁車停時攀在後麵,伺機搭免費電車。在阿法瑪街頭,你常常會看到一排人掛在電車後,一起搖搖晃晃,叮叮當當。

喜歡自由自在的旅人情願把時光流連於此——破碎的馬賽克石子路、曬在屋外的衣服、屋頂上高高低低的天線、隨處可見的塗鴉、趴在櫥窗裏的大公貓、街邊的煙頭、不幹不淨的牆角……沒有紀律,沒有秩序,不優雅,不整潔,但是,在阿法瑪,你的靈魂獲得了釋放。

裏斯本人,不知愁滋味

裏斯本人的性格,比那些充斥著美學和宗教符號的曆史建築,更生動,更迷人。像大部分生活在陽光明媚海邊的南歐人一樣,葡萄牙人悠閑、隨和,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他們也不追求時髦,看不出什麼潮流,與巴黎人或者意大利人相比,甚至有些土氣,也不像他們的鄰居——西班牙人那麼性感、新潮。

其實,這段時間,大部分裏斯本人的日子不那麼好過。由於經濟不景氣,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新職位,除非有人空出位子來。”伊娃是一個有著3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一位職業女性,但是她的先生目前正在一家報社無薪“實習”,“至少這樣還能維持他的工作履曆,有機會獲得新的工作。”即使如此,伊娃像大多數葡萄牙人一樣,依然抱怨工作時間太長,沒有時間“享受陽光和海水”。

周末,商業廣場附近的大街小巷都熙熙攘攘;河邊和火車站的兩個跳蚤集市也是人氣爆棚。一群身穿黑袍的帥哥們當街獻唱,他們是音樂學院的學生,組成了周末街頭樂隊。

而商業廣場更是黑壓壓地擠滿了人——葡萄牙某個省正在舉辦農貿產品推介會,包括各種橄欖油、波特酒、葡萄酒、火腿、奶酪等,而盛大的遊行活動將整個周末推向高潮——愛熱鬧的葡萄牙人無畏35攝氏度高溫,套在各種扮相的衣服裏——有的甚至是獸皮襖,邊走邊舞,與遊人互動逗趣。

夕陽西下,人們不肯回家。有的人坐進小酒館裏,一邊吃海鮮,一邊聽當地著名的民歌fado;有的人站在街邊,喝啤酒,抽煙,煙蒂很瀟灑地丟在腳下;有的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在百年蛋撻店門前排隊;有的人加入山頭上年輕網友大聚會,邂逅辣妹帥哥。

總之,在裏斯本,沒有人發愁,無論他們明天有沒有工作。

讀城:18世紀最好的城市

今日的裏斯本,是1755年之後的裏斯本。

裏斯本是一個古老而繁華的港口城市,吸引過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等。8世紀摩爾人到來之後,它繁榮發展了400年,直到12世紀葡萄牙成立。在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裏斯本更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先後來自印度、巴西的財富令其一次又一次達到鼎盛。

直到1755年,這座奢華驕傲的城市在大地震中幾乎毀滅——據記載,那次大地震及引發的海嘯、火災奪去了裏斯本1/3的人口,摧毀了85%的建築,包括一些最著名的教堂、歌劇院、宮殿和珍貴資料,也奪走了葡萄牙海上霸主的雄心。

幸運的是,當時的首相龐巴爾侯爵策劃了裏斯本的重建,製定了一項堪稱18世紀最好的城市重建方案。今天裏斯本的街道、住宅、廣場和各種修複的宮殿、教堂依然美麗迷人,城市幹淨布局整齊,而且宜居宜行。

今天,在裏斯本市中心有一座大地震紀念廣場,矗立著龐巴爾侯爵雕像,麵向特茹河,俯瞰著自己規劃重建的城市。

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