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積極

維恩太太的兩個女兒各開一小店,大女兒賣傘,小女兒賣遮陽帽,自小店開張後,維恩太太就沒有開心過,整天神情抑鬱地呆坐在門前,一臉晦氣。

一天,牧師路過她家門口,便主動上前問:“太太,您怎麼了?有病嗎?”“我煩哪!”維恩神情沮喪地說:“晴天,我大女兒賣傘的生意不好,我煩。雨天吧,我小女兒賣遮陽帽生意不好,我也煩。”“您應該高興才對呀!”牧師說。“別來逗我了,”維恩太太顯然生氣了,“到別的地方尋開心去,我才沒有你那樣消閑!”

“太太,您聽我說,”牧師誠懇地說,“晴天,你小女兒賣帽子不是很好嗎?而雨天,你大女兒賣傘是不是賣得很快?因此,您應該高興呀!”

“對呀!”維恩太太豁然開朗,“為什麼我先前沒有這麼想呢?”

維恩太太的抑鬱就是因為其消極地看待問題,牧師的指點讓維恩太太重現了往日的歡愉。隻有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抱積極的態度,生活才能豐富多彩。

積極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習慣,它是一種勇於進取的拚搏精神,要想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積極的生活習慣是不可缺少的。生活中總有陽光的一麵和陰暗的一麵,如果你老是盯著陰暗的一麵,那麼你看到的隻能是世界的背影,你的視野就不會開闊,你也就永遠無法發現生活中的種種美好,相反地,如果你時刻關注著生活中的陽光所在,你的生活就會變得陽光燦爛。

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然而就是因為我們所操持的習慣不同,命運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消極地應對生活中的一切,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從而裹足不前,結果棱角磨平了,銳氣喪失了,心中的理想也就成了泡影。而另外一些人善於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前景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當然會成功。

客觀存在的條件和環境,人生的機遇和挑戰雖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關鍵不在於人們心理習慣,選擇積極還是消極,決定著個人的行為、視野、事業和成就,因此,我們要慎重選擇。

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沒有波瀾的人生不足以稱為豐富的人生,所以你需要一種積極的心理習慣來渡過暗礁遍布的海,去迎接光輝燦爛的人生。

2.樂觀

美國心理學家麥可·沙爾說:“你的才能當然重要,但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為決定你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原因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挑戰或失意時,所采取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盡如人意,或遇到困難,或遭受失敗,大多數人常會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隻有少部分人展望未來,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們往往能在自己所處的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

在某大學的一項專業課題研究中,心理學家對人壽保險公司的營銷人員做了調查。結果,他們發現在資曆較深的營銷人員中,思想樂觀者的推銷成績,比思想悲觀者的高出37個百分點;在新雇用的人員中,樂觀者的推銷成績比悲觀者要高20%。保險公司根據這一調查結果,雇用了100名在應考中落選而在思想樂觀性上得分很高的人為營業員。這些人,在過去根本不可能被雇用,一段時間後,他們的推銷成績比公司營業員的平均成績高出20%。

他們是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按照心理學家的分析,樂觀者成功的秘訣,在於他們的“解釋方式”。當事情出了差錯時,悲觀者傾向於責備自己。“我不善於幹這個,”他說,“我總是會失敗。”他會埋怨天氣、交通擁堵,甚至抱怨別人。而樂觀者呢?“全怪那個顧客正巧心情不好”,他會這麼想。若是事情很順利,樂觀者就歸功於自己,而悲觀者卻把成功視為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