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辱負重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我們生活中一些磕磕絆絆的事時有發生,有的人怒形於色,耿耿於懷:以至於唇齒相爭,甚至大動幹戈,最後兩敗俱傷;有的人則泰然處之,從容對待,用真誠化幹戈為玉帛。前一種人往往會在處理各種事端中花去很多時間,走向極端便逐步養成睚眥必報的習慣,這種習慣,隻能是挫傷你前進的銳氣,倦於進取;後一種人雖身處逆境,但很快會從逆境中走出,因為他懂得了“忍耐”,忍辱負重的習慣會讓他走過一道道命運的關卡,去叩響財富之門。

歌德是偉大的作家,有一天他到公園散步,迎麵遇上了一個曾經對他的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個批評家站在歌德麵前高聲嚷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一笑說:“我剛好相反!”邊說邊站到一旁,批評家自討沒趣地走了。

歌德把忍耐化成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不僅為自己擺脫了尷尬難堪的境地,而且又能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度量,若是針鋒相對,其結果一定沒有“讓批評家自討沒趣地走開”好。這兩個人在對人的態度上截然不同的結果使批評家因睚眥必報而名不見經傳,相反地,歌德卻享譽世界。

忍辱負重是一種韌性的習慣,是一種永不言敗的戰鬥策略,是戰勝人生危難和險惡的有利武器,更是財富坦途的鋪路石。

鄧小平被西方人稱為“打不倒的東方小個子”,他三次被打倒,三次複出,而且一次比一次獲得的成功大,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在下野後向鄧小平請教複出的“秘訣”,鄧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忍耐”讓這位下野總理茅塞頓開,“忍耐”喚發了特魯多的政治生機,使他又重新登上了總理的寶座。

現實生活並不全然是理性的。比如某些人生性愛攻擊別人,總是在滋生矛盾後無端地向別人發出挑釁,如果我們對這些“攻擊”都予以反擊的話,那我們生活的環境將充滿濃濃的火藥味,我們還有奮發向上的精力嗎?

忍辱負重是醫治苦痛的良方。忍一時之氣,忍一時之辱,一方麵是脫離被動局麵的上策,同時也是對自己意誌、毅力的一種磨煉,它能促使你奮發圖強,勵精圖治,最後終成事業。

“十年麵壁圖破壁”,忍耐不是退縮,忍耐是為了爆發,是為了更大的爆發。聰明的人懂得忍耐,他們明白“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正因這樣,也注定了他們後來的富有。

2.永不滿足

“有大誌者不近小利,有大謀者不矜小功”,一般的人為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終究不能走出平凡的圈子,而隻有那些永不滿足的人才能不停地改變現狀,謀取更大的發展。

英國報業巨子來斯東輔爵士,年輕時涉足的是報業,在人人知名稱讚的《倫敦晚報》上班,但他並不滿足於賺九十元周薪的待遇,後來,當他擁有《每日郵報》的時候,還妄想取得《泰晤士報》,最後他終於獵取到了他的目標。這就是永不滿足。

在安徽老家上大學的侄兒暑假期間到廣州去玩,並順便去看望叔叔,叔叔是中山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的,在那裏娶妻生孩,生活也算過得去。第一天中午,叔叔把侄兒帶到花園飯店用餐,侄兒知道叔叔雖不缺錢,但也還沒有風光到隨便去花園飯店的程度,他知道那是廣州屈指可數的五星級飯店。

侄兒猶豫著說:“叔,都是自家人,隨便找個地方吃點吧。”

叔是個精明人,他看出了侄兒的意思,便說道:“我並不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也不是擺什麼闊氣,到這裏來對你我都有好處。”

侄兒更是不解了,問:“為什麼呢?”

叔說:“你隻有到這樣的地方來,你才知道你自己腰包裏的錢少,你才知道這是有錢人來的地方,一擲千金後,你才會有努力改變現狀的動力。如果你總是在路邊小攤吃快餐,你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且你會有知足的感覺,我相信隻有通過努力,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存狀況,並相信總有一天自己是這裏的常客。”

侄兒深深理解叔叔的良苦用心,後來侄兒回校後便考了研,並取得公費留學資格,如今已是博士後的侄兒供職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並在相關領域享有很高威望。侄兒的成功得益於叔叔傳遞給他的永不滿足的良好習慣。

平凡的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太容易滿足而不求進取,一旦得到安逸舒適的位置,便心安理得,這樣,他隻能是盲目地、被動地為掙取勉強維持生活的薪金而工作,直至垂垂老矣!他們害怕因為不滿足而付出的辛勞,因此竭力地抑製自己的欲望,推卸自己的責任,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那些永不滿足現狀的人,他會努力尋求到滿足的地方,隨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及時改正,這樣他們就會不斷地超越自我,創造自己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