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救星甘地

還記得嗎?好多年前,印度有一個穿著破舊衣服,身材瘦小的棕色人,在帆布床上,宣布絕食,並勸勉其他的人也吃素,一直等到他死。這件事轟動了全世界,各報都當作重要新聞,竟先以大標題來刊載,因為這個絕食的人,正是默罕達·甘地,是本世紀中的一位世界偉人。

從物質上說,甘地是非常貧窮的,曾經有人估計過,將他的全部家私變賣,也值不了七角五分錢。然而,全世界有哪一位富翁能趕得上甘地的權力呢?

印度民族不是占地球上人類的六分之一以上嗎?不過,數百年來他們都沉在睡夢中,因此盡管人多,可是有什麼用呢?任憑你生得高大,又有什麼能耐呢?但是,一位瘦小得不滿百磅的人,振臂一呼,卻把印度人都喚醒了。

關於甘地,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傳聞,比如他那副假牙齒,在不吃東西的時候,總是放在他那破舊的衣服內,等到要吃東西時,才把它安放在嘴裏,吃完,立刻又拿出來洗一洗,依然放在他那破舊的衣服裏。

最初教甘地英語的是一個愛爾蘭人,所以甘地的英語總是略帶一點愛爾蘭音調。

甘地通常穿著一件半截的破舊衣裳,但當初他在倫敦時,也常戴絲質帽子,穿大禮服,還拿著手杖,滿有紳士風度呢!

甘地曾肄業於倫敦大學,並且做過律師,這又使我記起一件笑話來了:當他第一次在法庭為人辯護時,感到非常害怕,兩條腿不自覺地嗦嗦地抖著……他的律師生活,也就此“壽終正寢”了。

你以為這是甘地缺乏辦事才能的一個證明嗎?你的意見僅僅對了一半,他雖然缺乏做律師的才能,但曾做過一件很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並且因此每年能獲得15000元,這不是證明你的見解不太正確嗎?

那麼,你又要以為,他對每年能獲得這麼一筆巨款,一定是很快樂吧?——那你又猜錯了,因為他同情在貧困中掙紮的同胞們,又眼望著許多同胞們在饑餓中死亡,所以他認為自己的小小成就實在是微不足道,他把所獲得的錢全部救濟了窮人,並且立誌終生為那些貧窮被蹂躪的人們服務,盡自己的力量去扶助他們。

甘地所吃的食物,價錢都很低廉,但卻都很有營養,如鮮果、羊奶、橄欖油之類。

甘地所提倡的“不合作主義”,可以說是起源於美國人大衛·薩羅的思想。原來,薩羅在哈佛大學畢業後,花費了28美元,在冷僻的海濱建造了一間茅屋,開始他的隱居生活,並且拒絕納稅。因此,他曾被政府逮捕,但他出獄後卻著了一本書,反複申論“每個人都不應該納稅”!並且掀起抵製英貨的運動。當英國政府向他們征收鹽稅時,他們就跑到海邊去自己曬鹽。

從印度教的立場說,印度有好幾千萬的民眾是永遠被視為卑下的。這如何解釋呢?不妨以你來做個比喻:假如你住在印度,而你的祖先在千百年前曾做過一件不榮譽的事情,根據印度教的主張,你的祖先既然是卑下無恥的,連千百年後的你,甚至你的子孫們,也永遠卑下,永遠沒有抬頭的日子了——甘甜的泉水,你是沒有資格去喝的,隻配去喝那汙穢的臭水。

真奇怪,你漸漸地也自以為卑賤了,你不敢進店裏買東西,戰戰兢兢地站在相當距離之外,等待人們把東西丟擲給你。你沒有資格進學校,更不配進入講公理的法庭,你被萬人詛咒,要是你的影子投射到一件食物上時,這件食物就隻有被人拋棄,再也沒有人肯吃它了。

像這樣過著可憐生活的人們,竟然有好幾千萬人之多。偉大的甘地,決意為這些人爭取自由,他先以身作則,把一個正過著這種可憐生活的小女孩抱來認做養女,並好好地撫養她成人,對待她如自己的親女兒一般。

甘地,有人尊他為聖人,也有人相信他是印度神的化身。

2.俄國女皇凱薩琳

凱薩琳是帝俄時代一個女皇,她的真名並不叫做凱薩琳,也不是俄國人。

無疑,凱薩琳是帝俄寶殿上最著名的一個女皇,但是一般曆史學家卻不承認她的偉大。

她本來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德國公主,流浪到俄國的時候,像乞丐一樣地難看,沒有人瞧得起她。可是,想不到這麼一個無錢無勢的人,競能夠利用手段達到和大彼得公爵結婚的目的,這真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這個大彼得公爵,雖然是俄國的皇族後裔,卻生性粗魯暴躁,滿臉痘疤,而且呆頭呆腦,連睡覺的時候也不脫鞋子。所以,他並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