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企業財務報告舞弊的成因和防範(1 / 3)

我國企業財務報告舞弊的成因和防範

物聯網會計問題係列文章(11)

作者:張繼德 欒豔輝

【摘要】近年來,頻頻曝光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事件,引發了我國證券市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財務報告舞弊不僅嚴重侵害投資者的利益,而且阻礙資本市場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從而對我國的經濟造成重大損害。文章以華沐通途的財務報告披露為例,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進行深入思考,仔細剖析財務報告舞弊的原因及其方式,最後結合我國企業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防範財務報告舞弊的措施。

【關鍵詞】華沐通途;財務報告舞弊;防範措施

作為證券市場信息傳遞媒介的財務報告,不僅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基本依據之一,而且是證券市場健康、有效運行、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基礎。遺憾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下鋌而走險,進行財務報告舞弊,直接損害了廣大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並導致嚴重的經濟後果。本文通過華沐通途的信息披露來說明財務報告舞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方式,並提出相應的財務報告舞弊防範措施。

一、案例回放

(一)華沐通途基本情況

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以下簡稱新大新材)於2010年6月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2012年3月5日通過的《關於設立“新大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的議案》決定使用自有資金5 000萬元在河南省鄭州設立全資子公司。2012年6月20日,該公司完成了河南華沐通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沐通途)的工商注冊登記,並於2012年7月2日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華沐通途的經營範圍:太陽能、新能源與光伏技術開發,光伏工程安裝,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的設計及工程施工,合同能源管理,從事貨物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法律法規禁止的或應經審批方可經營進出口的貨物和技術除外)。

(二)關於華沐通途財務報告信息披露

新大新材在2013年2月7日發布的2012年報中披露,2012年度華沐通途營業收入為0元,營業成本為0元,淨利潤為-45 251.00元。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公司總資產為50 060 110.6元,淨資產為79 954 749.00元。淨資產大於總資產,違背了會計基本原理。然而公司對此的解釋是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麵對投資者的巨大困惑,新大新材的更新年報在2月23日發布,披露華沐通途的實際淨資產隻有49 954 749.00元。憑空減少了3 000萬元,對外宣稱的解釋依然歸於工作人員的疏忽。對於投資者信賴的財務報告隨意更改,而且未作出合理的解釋,上市公司這種明目張膽的舞弊行為,值得深思。

二、案例思考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行為日益猖獗,使證券市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信用基礎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財務報告舞弊是指會計主體有意識、有目的地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通過違背公認的會計準則,故意編製和披露虛假財務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不實陳述,以欺騙財務報告使用者,從而實現自身目的的違法犯罪行為(王林江,2010)。

(一)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舞弊原因分析

1.財務報告舞弊產生的直接原因——利益驅動

利益簡而言之就是好處,是指某種需要或願望的滿足。利益既會促使人們守法經營,取得合法權益,也會驅動人們鋌而走險,獲取非法利益。

(1)上市公司的利益驅動

股權融資的低成本、高效益特點對企業來講是巨大的誘惑。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殊融資製度,使得企業獲得上市資格成為一種炙手可熱的稀缺資源。許多不具備上市和配股資格的企業為了達到上市融資的目的,不惜通過財務報告舞弊來包裝自己,使之符合上市所需的財務要求。上市後,可以通過短期炒作,借助虛假的財務報告來粉飾其經營狀況,向外界傳遞積極的信號,操縱股價,從而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範圍內籌措大量資金。上市公司通過提供虛假財務信息來騙取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銀行和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信任,並從中牟取暴利。

(2)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

在我國特殊的經濟背景下,上市公司能否發行股票以及發行多少股數並非自主行為,而是由相關政府部門根據我國證券市場實際情況選擇確定的。因此為了拿到更多的股票發行額度,為了當地財政稅收方麵的利益,有些政府部門甚至參與企業的舞弊行為。此外,由於許多地方官員的政績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掛鉤,而經濟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依賴當地各大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這些企業的經濟利益與政府官員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地方政府可能會默許財務報告舞弊行為。

(3)中介機構的利益驅動

由於管理當局自主選擇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支付審計費用,使得會計師事務所與其客戶之間存在密切的利益關聯,導致注冊會計師忘卻了信息使用者的存在,而隻對被審計單位情有獨鍾。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不得不與管理當局“合作”,即使是那些最謹慎的注冊會計師也會無意中扭曲財務數據,掩蓋被審計單位真實的財務狀況,從而損害投資者的相關利益。

2.財務報告舞弊產生的間接原因——機會動因

(1)公司治理結構失效

兩權分離是指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即所有者擁有的資產委托他人管理運作,表現出一種委托—代理關係。所有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財務報告舞弊成為可能。國有股和法人股“一股獨大”,帶來“內部控製人”和“所有者缺位”現象,致使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製衡機製失效,從而管理層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由於管理層和股東之間的利益不一致,當二者出現衝突時,管理層則會欺騙股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2)內部控製不健全

有效的內部控製是預防和發現財務報告舞弊的重要手段。崗位的設立,職責的分離,權限的設置,都是內部控製的重要內容。然而有些上市公司沒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內部控製製度,特別是不相容崗位未分離,則很難進行有效監控,導致分工不明、責任不清,使財務報告舞弊行為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