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細節的藝術
封麵報道
作者:劉琪
幾個電商運營人士湊一起小聚,期間聊到電商的精細化管理,便有了各種唏噓與吐槽:
“談精細化的時間點早就該到了。今年幾大電商平台的格局定下來後,就剩下一批亞平台和垂直電商,做不好精細化,到年底又會死掉一大批。”
“互聯網人做電商習慣了短平快,精細化卻是累活細活,沒人願意幹。”
“老板要看的是最快的產出,精細化的事見效太慢,也就無法獲得支持。”
“大數據分析?現在除了阿裏,沒有幾家做得好,即使想做,數據的量級和有效性也不夠。”
…… ……
有圈外人忍不住插問:照你們所說,國內精細化管理做得好的就沒幾家?
眾人相互觀望一番,席間一時默然。
在中國電商從野蠻生長步入精益時代之時,這也許算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小縮影,但精細化管理確實已成為很多電商從業者的隱痛。
還有一個無法擺脫的陰影是,國內電商目前的生存狀況比預想中還要糟糕,這已經應驗了凡客創始人陳年在前年所做的“盛世危言”——從大躍進到大饑荒。如不出所料,今年又會有一批電商或被並購,或關門大吉。
本刊嚐試著去尋找一批在慘烈競爭中逆勢前行的樣本,它們要能夠站在電商精細化轉型的風口上,並著力闡釋“精益電商”這個新物種的新玩法。
以唯品會為例,這家流血上市的特賣電商去年上演了一次成功的大逆襲,看不懂的人稱之為“電商第一妖股”,其特賣模式也成為了人人複製的賣點。在一場“人人唯品會”的狂歡之時,身處“圍剿”中的唯品會繼續穩步潛行,頗有些我自巋然不動的氣質。這種底氣來源於它的精細化運營能力,這恰恰是特賣追隨者們所漠視的競爭門檻。
另外一家帶有技術範的電商表現同樣搶眼,它就是1號店。在去年,它的銷售額增長1.5倍,商品數量擴張10倍,總運營成本卻下降了37%,每單倉儲成本降低了50%,商品庫存周轉也從原來的50多天下降到現在的20多天。如1號店CTO韓軍所言,“這拚的就是內功”。
窘迫之處在於,諸如此類的典型樣本實在太少,在精細化運營的全麵能力上,國內電商尚難以比肩像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
業內常說“零售是細節的藝術”,但魔鬼也同樣存在於細節之中,以此來看,精益電商要從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勢,依然路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