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兒的學問
卷首開言
作者:孫明
我的童年處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對當時的孩子來說,玩兒是生活的主題,即使上學了,玩兒的時間也遠比學習的時間多,家庭作業非常少,多數情況下幾乎不留家庭作業。在校期間我們多半是自主學習或自由活動,老師不刻意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家長、學生對考試分數的高低也並不怎麼在乎。那時玩兒的東西太多了,男孩玩兒的,如鐵環、陀螺、沙包、瓶蓋兒、玻璃彈、火柴槍……生活中的一切物品皆可以當玩具。就拿沙包來說,玩兒的方式有很多,有兩邊向中間進攻,中間同學躲避的玩兒法;有地上畫圈,用腳向圈外踢沙包得分的玩兒法;有繞著圓心向外跑,圓周外的同學向中間進攻的玩兒法。記憶中,我們的童年盡管生活條件差些,沒有這麼多五彩斑斕的新奇玩意兒,但有的是自創、簡易、有趣的遊戲,所以足以讓我們每天都在興奮中度過。
現在孩子的玩具難道不多不好嗎?當然不是,但如果僅從玩兒的意義上來說,現在的孩子確實很不幸,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玩兒的時間與自由,整天都在家長和老師的監督下完成一個又一個學習任務。即便是玩兒,也幾乎都在老師、家長的嚴密監管下。
孩子不能很好地玩兒,他們的成長就會或多或少有些問題,要知道,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孩子在玩耍中認識、模仿、體驗各種生活常識,如果我們為了孩子學到更多的書本知識,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不僅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更剝奪了孩子有效的學習方式。一個孩子在書桌前度過時間的長短並不能決定其成績高低。因為學習是件要智力和情緒雙軌並行來發展的事,學習成績和孩子的情緒、情感完全成正比。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緒和智力都會處於糟糕的狀態,成績也將會處於正常水平線之下,這樣就會出現上課不專心、理解能力差等問題。這些狀況如果一直在惡性循環中延續下去,就會變成一個人一生都無法改掉的缺點,使其永遠喪失成就大事的氣質。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沒有玩耍就沒有成長。隻是我們一直沒有對玩耍的重要性形成定論。認識不到一種東西的重要,就不會給它足夠的關注和禮遇。一直以來,“玩物喪誌”的思想綁架了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家長,很多人把玩耍和成才對立起來。人們隻看到孩子在被迫學習中獲得的一點成績,卻看不到放棄必要的玩耍埋下的長久隱患。
讓孩子在玩耍中成長,為學生提供自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是當代社會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家長和老師的一項非常嚴肅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了學生眼前的健康,更是為了學生將來能夠成長為體格健全、人格完美、適應社會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