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成功的七大通則(1)(2 / 3)

年輕人問:“那麼,若是被分配到了國外的基地呢?”

爺爺說:“那也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國家,另一個是被分配到維和地區。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國家,那也是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年輕人問:“爺爺,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維和地區呢?”

爺爺說:“那同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安全歸來,另一個是不幸負傷。如果你能夠安全歸來,那擔心豈不多餘。”

年輕人問:“那要是不幸負傷了呢。”

爺爺說:“你同樣擁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依然能夠保全性命,另一個是完全救治無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還擔心它幹什麼呢。”

年輕人再問:“那要是完全救治無效怎麼辦?”

爺爺說:“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作為敢於衝鋒陷陣的國家英雄而死,一個是唯唯諾諾躲在後麵卻不幸遇難。你當然會選擇前者,既然會成為英雄,有什麼好擔心的。”

是啊,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樣的際遇,都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好機會,一個是壞機會。好機會中,藏匿著壞機會,而壞機會中,又隱含著好機會。關鍵是我們以什麼樣的眼光,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視角去對待它。

如果用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看待,那麼壞機會也會成為好機會。如果用消極頹廢、悲觀沮喪的心態去對待,那麼,好機會也會看成是壞機會。人生的際遇中,始終存在著兩個機會。對那些樂觀曠達、心態積極的人而言,兩個都是好機會。對那些悲觀沮喪、心態消極的人而言,則兩個都是壞機會。

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每個人都會麵臨無數次的選擇,這些選擇可能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無盡的煩惱和難題,因此麵對得與失、順與逆、成與敗、榮與辱,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過程,對結果要順其自然,不必斤斤計較,耿耿於懷。

俗話說“萬事有得必有失”,得與失就像小舟的兩支槳,馬車的兩隻輪,得失隻在一瞬間。失去舂天的蔥綠,卻能夠得到豐碩的金秋;失去青春歲月,卻能使我們走進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說有一眼特別靈驗的泉水,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傷殘軍人,一跛一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小鎮居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句話被傷殘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後該如何過日子。”

肢體的傷殘使這位軍人經受著苦難,可是苦難並沒有壓垮他,反而使他體味到生命的豐富內涵,他坦然接受了殘酷的現實,並勇敢地去正視它。人的一生之中不論快樂或悲傷,到最後都將成為回憶,何妨以一笑置之的胸懷去看待人生的起落與得失….

生命曆程中,如果所得已經夠多,即便是再增加,也不覺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如果所失已經太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如此說來,得意何嚐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嚐不是得意之始呢?原來得與失在我們心中隻有一線之隔,得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得意,失也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失意,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統一六國,兼並天下,也能失意於其間。

人世間,凡事都是失之東隅,必然收之桑榆,隻是你可能一味地盯著失,而對得並未意識到罷了。比如,夫妻離婚了,在失去婚姻的同時,也得到了追求良緣的機會;親密愛人移情別戀,在失去戀情的同時,也應該慶幸現在的及早分手,避免了浪費今後太多的時光;失意於錢賺得少,卻可得意於不用為了儲蓄投資而煩心。得與失需要你去感受和體會,如果你常感到失落,那是因為你的心胸狹窄所致,如果你常能體驗獲得的快樂,那是因為你的心態平和。

生活中處處都有先舍而後得的奇跡。

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豐禍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學柔道。最終,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師為師,開始學習柔道。他學得不錯,可是練了三個月,師傅隻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點弄不懂了。

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些其他招法?”師傅回答說:“不,你隻需要會這一招就夠了。”小男孩並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傅,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稍有點艱難,但對手還是很快就變得有些急躁,連連進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叉贏了。就這樣,小男孩迷迷糊糊地進入了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