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人類有時非常像冷水中的青蛙。如果變化是逐漸的,我們也常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它們並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養成,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小心!或許,你就是那隻即將被煮沸的“冷水中的青蛙”!
毫無疑問,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競如此之大。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然而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紮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再掙紮,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紮。
有個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而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於他摔了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而不可收,終於將馴虎人吃掉了。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都住。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於習慣(他已經習慣於他的老虎不吃人)。反思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多少人就好比這象,即使這樣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掙紮過後也慢慢地習慣和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了。
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隻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鍾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然而,習慣還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麼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製,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麵。
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麼,吃多少,何時吃,運動項目是什麼,鍛煉時間長短,多久鍛煉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牧師華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標驅動生活》中有這樣的論述:陛格其實就是習慣的總和,就是你習慣性的表現。”關於習慣成就性格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
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許多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實際上正是習慣引導著整個社會結構的心理機製的改變。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如此寫道:
習慣就像一隻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隻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範疇內與生活展開搏鬥,並為那些自己雖然並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隻有25歲,你也能夠在這個年輕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隻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為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牲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未嚐不是件好事。
30歲前養成9大好習慣
你想成功嗎?那就及早培養有利於成功的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30歲以前養成的習慣決定著你是否成功。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沒有繼承人的富豪死後將自己的一大筆遺產贈送給遠房的一位親戚,這位親戚是一個常年靠乞討為生的乞丐。這名接受遺產的乞丐立即身價一變,成了百萬富翁。新聞記者便來采訪這名幸運的乞丐:“你繼承了遺產之後,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乞丐回答說:“我要買一隻好一點的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我以後出去討飯時方便一些。”
可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著絕對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結果:3周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3個月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3周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形成穩定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