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子臉上表情有些奇妙,蕭慎看出他說的話必有隱情,但想起幾位屬官提過的“天譴”之詞,也不好往深處追問,隻能將疑惑壓在心底,等待時機。
但事情若是能夠完全按照人的心思發展就不會有“天不遂人願”的老說法了。
安鴻並不是唯一一名離京赴封地就國的籠子龍孫,事實上,在確定了還值得觀察調教的人選後,征和帝下詔把其他兒子直接排擠出京城了。安鴻隻是因為一直居住在宮裏消息閉塞,加之走得早,才沒注意風聲。
既然隻有八王、九王、十二王、十三王得到留下的機會,那麼一母同胞的四、五、六三位王爺和不同母妃所出的七王、十王則必須履行失敗者的責任,任由父皇征和帝隨便把他們丟到哪個深山溝裏去“就國”。
四、五、六王本就是胸無大誌之人,死皮賴臉的對著征和帝哭求了幾塊山清水秀且周圍官員強勢,完全不需要他們管理封地內實物的地點後,高高興興的帶著家眷動身去當土皇帝,過無憂無慮的生活。
可惜七王和十王並沒有願賭服輸的胸襟,完全不能接受現實,更在看到封地僅僅囊括三縣地界後感受到失去皇子的威儀,恨不得立刻打一場翻身仗。
說來也巧,七王和十王封地位置不遠,中間正好夾了晉地大營。無論兄弟兩人對彼此服氣不服氣,這時候他們卻不約而同的想起對方還能成為自己的助力,相攜前往封地的時候頻頻宴飲,狼狽為奸、一拍即合,迅速趕到封地後就潑灑銀錢,大肆收買人心,將當地軍隊收攏在自己掌心,意圖行不軌之事。
無論七王和十王眼下有什麼心思,征和帝暫時都顧不上他們了。
說起稀奇,征和帝身體一直非常硬朗,大病小疾從不上身,每三日一次的平安脈內容都是幾十年不變的“無恙”二字。但或許是想到孫子輩裏還能跳出一兩顆不錯的苗子,在黎庶對他說“有可造之才”的第二天,征和帝就高熱不退,燒得昏昏沉沉、人事不省。
越是不得病的人,病起來才越嚴重!
征和帝已經是古稀之年,身為折損率最高的“皇帝”,其高壽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從前朝到後宮都覺得征和帝這場病肯定好不了了;而太醫正吸取手下的教訓,為了不被流放,死活不肯對外麵透露一字實情。
太醫正沒想到,他的做法越發令朝臣懷疑征和帝命不久矣。
劉貴妃並不是個聰明的女人,更不是個有決斷的女人,但她就像是把一輩子的腦子都用在此刻,直接命人招來丞相、宗正、四位有繼承權的親王,以及身在宮中的皇孫,直接封宮,死死鎖住宮門,不準任何人進出。
劉貴妃一刻都不敢轉開眼睛,死守在征和帝身邊,親自為他擦身、嚐藥,不讓心懷鬼胎的皇子趁機接近毫無反抗能力的征和帝。
在眾人都以為劉貴妃驚恐之下會呼號吵鬧的時候,她竟然安安靜靜的守在征和帝身邊,讓人直接給自己準備了七尺白綾,對外宣布“陛下必定無事。若是陛下一病不起,能為陛下生殉也算全了陛下待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