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認知與幽默療法
認知療法的理論淵源之一來自於精神分析學和存在主義的倫理療法。創始人弗蘭克(Frank,V.E.)於1930年出版了《心理療法與存在主義》的重要著作,為了避免與哲學家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同名,弗蘭克又將自己的心理療法改為倫理療法(logotherapy)。這種心理治療學說的核心是讓人以一種新的認知態度,去對待自我和對待現實,在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時也就是心理治療要達到的真正目標。其學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內容:
(1)人要“有意誌的自由”(freedom of will)。人生活於社會中,其自由是受限製的。限製有心理的、社會的、生物的等各個方麵,而意誌的自由就是個人能在種種限製中發揮自我的能動性。意誌不自由的人是受意誌自由的人操縱的,因此人首先要做到自我超脫,在意誌上要自由。
(2)人生要有意義,就應經常從事創造性工作,體驗有價值的經曆,應該不安於現狀,並有麵對現實、挑戰現實的勇氣。
(3)要具備“有意義的意誌”(will to meaning),首先要超脫現實的自我,跳出自己的軀體。弗蘭克提倡高層次的精神認知生活。這種療法是以精神分析為主,讓心理障礙者超脫自我,解除生理的和精神的苦惱。弗蘭克的認知療法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創出各種心理治療技術,如反省除去法(dereflection)與逆行誌向(paradoxical intention)等。弗蘭克及以後的學者把這些技術作為對神經症、強迫症的特別治療法加以提倡。
(1)反省除去法(dereflection)。人們對自己的追求目標、問題或疾病過分注意,過分敏感,反而造成不適應的心理狀況,妨害了自己的創造性活動。反省除去的技術是讓人轉移注意力,自我鬆弛,自我超脫,逐步恢複適應狀態。這一技法常常用來治療神經症中的性冷感症和男性陽痿(impotence)等症狀。
(2)逆行誌向(paradoxical intention)。即麵對問題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麵對克服它。弗蘭克舉登山為例,如登山遇挫折之後,心理受到打擊。但克服這種挫折和打擊,並不是逃避登山,而是再次登山,用登山成功的喜悅來克服對登山產生的恐懼傾向。如果不再去登山,登山的心理挫折就永遠也不會消失。
(3)幽默療法。也就是讓自我對心理問題或症狀保持一段距離,以平常心或幽默態度去看待它們,使情緒和行為得以鬆弛,進而造成良好的生理效果,以此治療神經症。其中關鍵就在於以幽默態度使“自我超脫”,使自我緊張感解除。例如,一個人手不停地顫抖、哆嗦,此時越是想加以製止,反而會哆嗦得更厲害,而如果當事人以幽默的態度自我解嘲說:“看來這隻手一生一世要不停地哆嗦下去了。”並且笑起來,命令這隻手索性顫抖的更厲害一些時,手的顫抖反而停止了。這種因幽默而發生變化的現象,在其他心理治療中也都能觀察到。
從生理機製上而言,幽默可以增進個體的健康。因為現代醫學找到很多證據,認為笑對心髒有益,能調節過低或過高的血壓、促進消化、增強活力並延長壽命。其次,幽默的力量能消除人的緊張情緒與焦慮不安的心態。這對強迫症的治療具有極大的效果。
電刺激的實驗表明,由幽默或滑稽所引起的笑是反射性的,它與其他反射性動作和純情感的行為(如發怒)一起受間腦(丘腦與下丘腦)的支配。因此,它同大腦皮質所控製的認知機能有所不同。
法國的勒內·笛卡爾在他略為古怪的生理學理論中,把笑解釋為當血液從右心室通過肺動脈注入肺部時,把肺中的空氣驅趕了出去,從而使橫膈膜、胸部和喉部的肌肉都收縮起來,這些肌肉則進而牽動與它們相連的麵部肌肉。他指出笑往往與快樂相伴隨——但隻是中等程度的歡樂。“在強烈的歡樂中,肺部始終充滿了血液,因此不可能被再度的壓力進一步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