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著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間有句廣為流傳的俗話“人靠衣裝馬靠鞍”,說的就是外表著裝的重要性。自古以來,衣不蔽體一直是人們所鄙視的低端生活,而華貴柔美的衣料則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穿著麵料的挑選有了更多的餘地,無論是追求柔美順滑,還是追求挺括彈性,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麵料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構成這些麵料的纖維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天然的、人工再生的、合成的,還有單一的、混合的。通過對纖維的了解,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麵料。在這一章,我們就常見的幾種織物纖維做個簡單的介紹,促進大家對它們的了解。
人類生活總是圍繞“衣食住行”四大中心來進行,而“衣”又居四大中心之首。“衣”就是由纖維材料織物經過一定裁剪、加工而成的各類服裝。打開衣櫥,到處都是纖維的影子。
纖維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細絲狀物質,而紡織纖維是指可以用於紡織加工製成紡織品(布)的纖維。
天然纖維是指從自然生長或人工養殖形成的動植物中用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適用於紡織的纖維。按照纖維結構可將天然纖維分為三類:植物纖維、動物纖維和礦物纖維。化學纖維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通過化學製造和機械加工而形成的纖維材料。按照結構可將化學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
形態纖維本身並無太多用途,隻有經過紡織加工形成各種紡織品(通常所說的“布”)後,才會應用於人類社會。因此,從實用性考慮,第一,纖維必須具有可紡性能,即具有能紡織成“紗”的性能。這就要求纖維首先具有一定長度(通常不低於10毫米)、細度、表麵光滑度、柔軟度、卷曲度。第二,纖維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以滿足其加工和使用要求。例如,紡織纖維的加工和使用過程會受到一些機械外力,並使用化學藥劑處理,因此具有一定的強度、彈性、耐磨性和抗變形能力等物理性能和抵抗染整試劑、洗滌用品等化學藥劑的破壞能力。第三,纖維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吸濕率、耐熱性、耐候性。紡織品吸濕率達到一定要求(約6%)時,人體穿著纖維服裝才會感到舒適,纖維織物使用中經常會被洗滌、熨燙、風吹日曬,所以纖維需要具有一定的耐熱性與耐候性。第四,纖維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為避免在織物被廢棄及後處理的過程中產生環境汙染,織物纖維也需要具有環保性。現在對纖維的要求也側重於其可生物降解性能的開發。
1.1鍾情於天然——天然纖維
蜜友是個隨性的女人,她的衣櫃裏到處都是純棉衣物。問她原因是,她說穿上純棉的衣物會覺得身體很舒服,更因為衣料天然又健康而從內心感到踏實。聽了她的話,再仔細觀察身邊的一切,發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純棉——這個無聲的纖維仍在低調地盛行著。純棉衣物的原料來源於天然的棉花,屬於來自於大自然的天然纖維。
1.1.1植物纖維
植物纖維屬於天然纖維素纖維,是一種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按照來源,植物纖維可分為種子纖維、麻纖維與果實纖維。
(1)種子纖維
種子纖維又稱棉纖維,是從一些植物種子表皮細胞生長成的單細胞纖維,如棉、木棉等,由此製成的棉織品可減少印染加工成本,保留天然棉纖維特性,但色譜不足,色牢度較低,使得天然彩棉還無法滿足現代人多姿多彩的穿衣需求。
此類纖維一般比較粗長,粗細分布不均勻,但是強度非常好。麻纖維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的莖稈或葉子。一般是從植物莖部取下來的韌皮纖維,又稱“莖纖維”,這種纖維相對柔軟,具有可編織紡織的性能。其中,相對較粗硬的纖維可用於製造麻袋等,如紅麻,黃麻等;相對較柔軟的纖維,可用作紡織原料製作涼席、衣物等。而從植物葉子中獲取的是相對較硬的呈管束狀的纖維,又稱“葉纖維”,具有較好的耐水性和耐腐性,並且拉力大,可用於製備繩索、地毯等。
果實纖維是從一些植物的果皮(如椰子)取得的纖維。該類纖維粗硬,通常用於地毯、腳墊等粗紡織品。
1.1.2動物纖維
動物纖維是天然蛋白質纖維,主要包括毛發纖維和絲纖維兩種。毛發纖維是指從某些動物身上取得的纖維,多由角朊(多細胞結構角蛋白)組成,如綿羊毛、山羊絨、駱駝毛、兔毛、馬海毛等。絲纖維是由一些昆蟲(如鱗翅目幼蟲)、軟體動物(如蠶蛹)絲腺所分泌的纖維,其主要成分是絲質和絲膠,如桑蠶絲與柞蠶絲等。動物纖維不僅具有較好的耐熱性能,而且其織物一般有彈力,手感柔軟、順滑。
1.1.3礦物纖維
礦物纖維是一種無機纖維,它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的礦物,如石棉纖維等。早在中國的周代已經將礦物纖維——石棉應用於紡織領域。石棉又被稱為火浣布,是由於其具有優良的耐火性能,經火燒仍潔白如新。它具有很好的耐腐性,同時兼具保溫、隔熱、隔音、絕緣等特性,所以在很多領域,如建築業、電器、化工等有廣泛的應用。但是據報道,石棉粉塵或纖維可以引發一些疾病,如石棉肺、胸膜間皮瘤等,所以目前許多國家已經將這種纖維列為危險物質,並全麵禁止。
1.2牛奶般絲滑的奧秘——再生纖維
如牛奶般絲滑的高檔內衣,吸引著越來越多現代女性的眼球。其麵料色澤鮮豔、手感柔順,處處透著精致與完美。它與棉、毛、絲等天然纖維有著相同的化學成分,增添了天然棉麻絲毛不曾有的牛奶般絲滑的感受,這就是再生纖維,又稱人造纖維。
再生纖維是指用天然高分子為原料,經化學方法處理製成與天然纖維化學組成基本相同的纖維,包括再生纖維素纖維、再生蛋白質纖維和再生無機纖維。
1.2.1再生纖維素纖維
(1)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分類
再生纖維素纖維又稱人造纖維素纖維,它主要以從棉短絨、木材、植物莖稈等物質中提取的精製纖維素纖維為原料,經過化學改性,製成纖維素或其衍生物的紡絲溶液,再紡製成絲。它與天然纖維素纖維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學組成,例如黏膠纖維等。
1)黏膠纖維,是將植物纖維素堿化、老化、磺化等製成可溶性纖維素磺酸,溶解於稀堿液中製成黏膠,從噴絲孔擠壓入凝固浴,經過凝固和分解成為再生纖維素纖維。根據原料和工藝的不同,黏膠纖維可分為普通黏膠纖維、高濕模量黏膠纖維和高強力黏膠纖維等。普通黏膠纖維又分棉、毛和長絲三種類型,俗稱人造棉、人造毛和人造絲。高濕模量黏膠纖維具有較高的聚合度、濕強度和濕模量,其伸長率與膨化度均較高,是一種高彈性纖維素纖維,又稱為“莫代爾纖維”(國際人造絲和合成纖維標準局把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統稱為Modal)。商品化高濕模量黏膠纖維主要有波裏諾西克纖維(歐美)、富強纖維(中國)、虎木棉(日本)。